
12月20日,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江西省将智能制造作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主攻方向,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江西省突出政策引领、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试点示范、精准服务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万千百十”工程的实施,以开展试点示范为抓手,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以培训、推介、现场观摩等形式,分享骨干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路径与成效,带动同行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三年来建设了119个试点示范项目,共带动了487个智能制造项目实施,总投资632亿元。在各地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提前完成了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的预定目标。通过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的持续推进,江西省智能制造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煜告诉记者,推进智能制造工作,江西省、市、县建立了良好的上下联动机制,各地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智能制造的政策。赣州市通过评选出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机器换人”项目,给予分梯度、分档次的资金奖补。抚州市和樟树市也分别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两化融合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关于促进机器智能化应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的政策。同时,各地充分结合区域实际,因地制宜,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南昌市结合现有智能装备产业技术优势,制定企业裂变扩张行动计划,突破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鹰潭市抢抓国家03专项重大战略机遇,利用物联网产业集聚优势,促进物联网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
江西省共创建了12个省级智能制造基地,各基地加快构建智能制造服务体系,坚持创新智造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南昌经开区呈现出“1+3”产业“大集群”发展态势,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220多家,全力打造“100亿级”的装备产业;上饶经开区2018年完成工业主营业务收入746.7亿元,同比增长18%,在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跃居全国67位、全省第2位。二是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三是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刘煜:企业通过实施智能化改造,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生产过程人、机、料、法、环、测等生产要素的互通互联,经过对300个企业项目进行分析和测算,企业单元智能设备、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层级,分别占比39.2%、30.8%、20.0%和10.0%,江西省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发展趋势正在从单元智能设备、智能生产线相对简单、低层级开始向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更复杂、高层级发展。通过分类施策,各行业推进智能制造各具特点。据2019年中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评估数据,江西省企业生产设备数控化率为39.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61.6%,关键工序数控化率42.2%,工业云平台应用率为37.9%。跻身全国中上水平。同时,江西省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也得到工信部的认可和支持。
刘煜说,近年来,江西在推进智能制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刘煜表示,下阶段,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还将适时调整出台和细化扶持政策,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持续推动江西制造向江西智造加速迈进。一是提升产业创新供给能力。着力突破关键短板装备,聚焦电子信息、有色、航空等行业急需的专用生产设备、生产线及检测系统,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智能装备研制;加快共性技术研究,促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智能产品、重大成套装备、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开发和应用;提升平台创新水平,依托智能制造基地产业集聚的资源优势,整合科研院所、骨干企业、高校,聚集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打造开放性、协同性、融合性的平台,提升平台公共服务能力。二是推动重点产业智能升级。三是加快促进新兴技术赋能。四是持续完善产业生态体系。进一步夯实工业物联网基础,加强配套协同、人才培养、金融服务的生态培育,逐步形成完善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一是持续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二是加快培育植根江西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装备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进一步提升系统集成与服务能力。三是创新产融合作模式,推动商业银行为智能制造量身定制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多渠道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装备工业处副处长郭芳说,:推进江西省智能制造全面发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坚持突出政策引领、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试点示范、精准服务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注重了“四个强化”。一是强化规划指导。为推动江西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做好顶层设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出台了《江西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实施方案(2018-2020年)》,制定了电子、汽车、冶金、有色等12个行业的智能化改造技术路线图,引导全省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为加快智能装备的发展,培育新动能,今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江西省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智能装备领域壮大产业规模、突破重点领域、提升创新能力、升级产业结构的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二是强化智力支撑。三是强化精准服务。针对部分企业技术储备不足,实施智能制造“想动不能动,想投不敢投”的实际困难,从去年4月开始,我厅创新服务方式,开展了“智能制造服务进企业”活动,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企业,对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路径免费进行诊断。四是强化供需对接。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装备工业处副处长吴斯说,江西省智能装备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现有规上企业近200余家,主要产品有中高档数控机床、专用自动化生产线、智能电网、智能水工装备、智能工程设备、智能检测装备、智能医疗装备、工业与服务机器人等。据省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联合会统计,今年1-11月,全省智能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67亿元,增速16.5%,超过装备行业的整体增速。下一阶段,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短板智能装备研制,鼓励支持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装备制造企业、用户单位联合研制智能化成套装备(生产线)。重点发展和培育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为江西省智能制造发展提供装备支撑。近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正在编制《第一批江西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目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通过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优质项目的建设,尽快完善产业载体功能,推动产业链由制造环节向研发与服务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促进江西省逐步形成以关键核心零部件为基础、成套装备为主体、高端装备为引领的智能装备产业体系。
长虹华意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光全说,从企业自身角度看,过去一段时期,华意制造过程管控比较薄弱,管理效率低下,再加上人工成本不断上升,企业招工困难,传统的生产模式已难以满足越来越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迫切需要制造升级,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从全球压缩机产业看,我国压缩机产业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制造能力大而不强、全要素生产率低下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压缩机企业不断强化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制造升级步伐,提升国际化市场竞争能力,推动国内压缩机产业整体进步,重塑我国家电制造业新优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围绕压缩机行业中的重难点问题,通过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协同化的改造,全面提升研发、设计、生产、质控等全过程的协同能力,整合并集成ERP、PLM、MES等信息资源系统,最终实现成本集约、绿色安全的网络协同智能制造新模式。概括为柔性化(产品兼容)、自动化(机器换人)和信息化(数据驱动)的有机融合。通过智能制造升级,华意近几年人均生产效率提升了30%以上,压缩机工程下线率下降了20%,单位产值能耗下降了15%,产品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智能制造协同也助推公司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50%,有力促进了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在冰箱产业低迷时推陈出新,逆势增长。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高级副总裁、南昌研究院理事长曹宇说,研究院在南昌设立是集团综合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江西省作为中部重要省份,近年来工业经济稳定持续增长,拥有飞机制造业、汽车工业、陶瓷制造业、电子工业、食品药品制造业、通讯及信息化产业等产业集群,工业实力雄厚,制造业转型升级基础夯实。同时,江西各级政府营造了良好优质的营商氛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最终促成研究院2019年5月落地南昌。研究院以建成区域内极具特色的知名研究机构为建设目标,建成集人才汇聚、产品研发、产业应用、技术转化、企业培育为一体的产业研究体系。研究院目前建设完成了智能制造展厅,展示了智能制造技术在设备、软件、信息化系统、智慧工厂等方面的应用实例。研究院以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为研究方向,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聚焦陶瓷制品领域、天然产物精深加工领域、食药健康三大领域,就天然产物制备试验平台项目、陶瓷酒瓶自动化生产线装配项目、漆包线自动缠绕转运装备项目展开了研发。同时,研究院成立帮扶企业的专家团队,帮助企业进行生产分析,明确智能化提升需求,为近50余家企业,有针对性的提出适合企业现阶段生产实际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今后,研究院将重点在智慧工厂、陶瓷生产装备、食药工程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展开研究和孵化工作,助推江西省智能制造产业在重点领域突破,由追赶型向引领型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由江西制造向江西智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