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暖阳下,整洁的大房村落被“墙体文化”装点的别有特色,理完“荒秽”的村民们谈笑风生“荷锄”而归,几位老人悠闲地漫步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广场上,与叽叽喳喳刚放学的孩子们相映成趣,70多岁的周松业在篮球场上练习投篮……趁着空闲,“越有超市”的老板王越有清扫着路边和广场上的落叶,“日子一天天地好了,村里变漂亮了,大家的心里都高兴着呢!”王越有自豪地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及我们的‘大房’!”
从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到全面脱贫奔小康,沭阳县万匹乡大房村两年来的变化,王越有是见证者,也是受益人。
沭阳县万匹乡大房村曾是沭阳有名的商业中心,“大房街”有着近200年的历史,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大房街”逐渐衰败直至消失,大房村也成为了贫困村。截至2017年底,该村有248户890人的低收入人口,占全村户数的24.2%,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万元。
“除了人均土地少等客观因素制约发展之外,内生动力不足是致贫的重要原因。”2018年4月,省委驻沭阳县帮扶工作队队员、中国银行江苏分行派驻大房村第一书记徐德洲在走访调研后发现,想要彻底改变大房村现状,实现村强民富,在产业帮扶的同时,“扶志”先行,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参与脱贫的内生动力,让群众有了信心与干劲,才能走上小康之路。
为让大房村的贫困群众形成靠自己的勤劳实现脱贫致富的正确观念,形成外部帮扶和自我脱贫的良性互动,在省委驻沭阳县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大房村村两委党员干部一边带领群众疏浚河道、栽植花木、修整道路,开展清洁家园等工作,一边帮助贫困人口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下定了积极改变生活困境的决心。为进一步深入宣传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营造文明村风,大房村在沿路的村居民房上 全部刷上勤劳致富、文明新风等主题的内容。
让群众的心“热”起来,在脱贫致富路上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大房村以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为切入点,组织了老中青三代人的30人篮球队和一支60人的广场舞队,丰富和活跃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着力补齐大房村人的“精神短板”。
“广场舞让全村人的心热起来,邻里之间话多了,矛盾少了,干事的精神足了。”大房村卫生室医生叶晓萍说,“每天晚上,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着跳起来,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广场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最多的时候有300多人。”
为让群众更好地参与各种文娱活动,省委驻沭阳县帮扶工作队投入近30万元资金,修建党群活动中心广场,建设标准化篮球场地,安装电子大屏幕,配备了音箱设备等,在村里建起了群众活动室。“有活动,能聚力,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才是大房村发展的活力源泉。”徐德洲说。一年多来,大房村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广场舞比赛近10场,篮球赛50场。
“以篮球赛为平台,让团结拼搏的精神辐射到全村每一个人、每一户家庭,让更多的人离开牌桌,来到球场,把球场的拼搏精神延伸到发家致富的道路上来,好日子就在眼前。”大房村原党支部书记、71岁的周松业说,“我们篮球队也成立了党小组,通过党员的带头作用,在组织好各种活动的同时,传递党和政府脱贫攻坚的政策、声音,宣传靠勤劳创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正确观念,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广场热闹起来,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越有超市”的生意也红火起来。王越有独身一人,曾是村里困难户,由于身患疾病,一直以来靠救助生活。看到村里变化,王越有也想找点事情做。2018年年底,王越有主动找到徐德洲寻求帮助。在徐德洲和村里的帮助下,“越有超市”在2019年春节前正式开业。“来广场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了,每月能赚上千元,足够自己生活,不再麻烦村里了,也不需要政府补助了。”王越有高兴地说,“每天空闲的时候,我都会把门前的马路和广场打扫一遍。”
为帮助大房村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斗志和勇气,省委驻沭阳县帮扶工作队充分发挥帮扶单位后方资源优势,实施“发光的乡村”夏令营、“中银梦想学堂”等项目,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开展未成年儿童安全教育,开展街舞、游戏、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到了村民和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如今的大房村,垃圾少了,家门口的鲜花多了;矛盾少了,主动参与文娱活动的人多了;说闲话的人少了,村里的大事小事前来帮忙的人多了;闲人少了,发家致富的门路多了……
“目前,我们村引进种植了200亩的柿子、发展了700亩的花木生产基地,培育了300多亩的特色西瓜和近70亩的葡萄……村里逐渐形成了人人有事做,家家能致富的发展局面。同时,有了省委驻沭阳县帮扶工作队援建的厂房和324省道广告牌的持续收益,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近34万元,大房村终于可以奔向全面小康社会了。”大房村党支部书记蒋福周开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