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才是乡村现代化生活?理想中的乡村又是什么样子?今起,本报正式推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十记”大型融媒体报道,用心抒写中国美丽乡村的崭新蝶变,真实触摸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脉动。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败关键在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八八战略”“千万工程”的指引下,湖州持续在乡村现代化的“中国式”路径上孜孜探索: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并实现了市级美丽乡村创建全覆盖;在全国率先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创新破解乡村产业融合“用地难”;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一幅幅乡村现代“画”在湖州大地迤逦铺展。
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指尖记录蝶变。“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十记”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自5月21日启动以来,10支采访队伍奔赴广袤乡村,和来自国内三农领域的大伽一起探寻中国式现代化湖州乡村探索的样本意义。在德清县五四村,从美丽乡村到数字乡村一张图,党总支书记孙国文带领村民在全省率先探索“一图全面感知”的乡村智治新模式;在长兴县新川村,村企共建促共富,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川模式”;在南浔区港湖村,数字化为农田插上科技翅膀,千畦细浪舞晴空;吴兴区滨湖六村,以组团式、片区化理念推进未来乡村建设;安吉县黄杜村,20年来,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走出了“叶子”变“票子”的产业富民新故事;南浔区荻港村,活化农业文化遗产,实现乡村振兴,让村民真正物质富有、精神富有……一个个带泥土、沾露珠、冒热气的乡村故事,深深打动了采访团队。连日来,在南太湖号客户端互动话题“#晒晒我们村的现代化”,许多网友晒出心目中的现代化乡村。来自采访现场的短视频报道,已开始在南太湖号新媒体平台陆续推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今天,本报刊发首篇跨版图文报道,讲述安吉余村点绿成金,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地的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