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魅力长三角 >> 资讯频道 >>

欠发达地区,谁来做科普 一所普通地方高校的科技志愿服务样本

国内2023-07-24 来源:中国青年报阅读:118275

“如果大哥哥大姐姐们能来学校,我还想再看看绿嘴鸭和小pì tī,能摸一摸就更好了。”从丹江湿地研学回来已经3个多月了,周王毅还依然挂念着当时通过望远镜看到的小动物。

  周王毅是陕西省丹凤县寺坪初级中学的一名七年级学生,因为从小生活在秦岭大山中,所以他对学校和家周围山上的动植物了如指掌,但直到最近,他通过丹江湿地自然科普研学项目才知道小pì tī。“我还想认识更多的动物。”

  前不久,中国科协“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交流展示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现场,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项目负责人讲述了这个故事。故事背后,是一批又一批来自商洛学院的大学生科技服务志愿者,把科协的科普大篷车开到乡间田野,深入到秦岭群山之中,为上万名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学生带去科学的活水。

  “为什么这所高校的科技志愿服务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济欠发达地区‘谁来做科普’这个问题。”商洛市科协科普部部长陈淑萍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缘起一名农村大学生的愿望

  谈到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的起源,很多志愿者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与一名农村大学生的愿望有关。

  2017年,付佳乐进入商洛学院读大一,在学校科创联合会的一场科普展演活动上,她看到了很多此前从未见过的科创展品:会飞的航模、手机遥控的机器人、用LED小灯组成的广州塔……看到这些展品的第一眼,付佳乐便在想:“如果我能把这些都带到乡下,带到家乡那边的学校去,给那里的孩子们看看就好了。”

  付佳乐出生在陕西咸阳马栏的一个小山村,高中之前的时光都是在村里度过的。尽管村里的小学和初中有科学等课程,但因为没有相应的实验条件,付佳乐脑袋里的科技知识大多来自课本和老师的讲述。

  “课本插图应该算是最生动的课程素材了。”付佳乐说,直至到县里读高中,她才第一次见到了科普展演,那也是高中期间唯一一次科普展演。

  从农村走出来,付佳乐深知早期科普启蒙的重要性。“社团的学长当时说可以联系周边学校,把这些科普展品拿给学生看。”为了让远在大山农村里的孩子能看到这些展品,开阔眼界,付佳乐决定加入科创联合会。在这里,她遇到了有同样想法的杨化俊。

  用小马达搭配鸡毛做除尘器,成为班里第一个敢站上讲台辅助老师进行电路实验的人……从小就热衷于各种科技发明的杨化俊刚进大学,就加入了科创联合会,出色的技术让他很快就成为学校科创联合会的负责人。“在社团,我们平常就会做一些小的科技制作,开展一些科普展演活动,但很少去乡村。”因此,在听到付佳乐的愿望后,杨化俊感觉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来到商洛之后,杨化俊了解到当地山区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桌椅、板凳、教室、操场等基础设施比我们小时候要好得多,但是科普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在他看来,如果能有机会在乡村学校开展科普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这将会是很好的启蒙。

  “但凡有一个小朋友感兴趣,萌生出科学探索的种子,我都觉得很开心。”杨化俊说。

  付佳乐和杨化俊在“带科普进入乡村学校”的想法上产生了共鸣。要把想法付诸实践,还离不开学校的支持。自2016年起,商洛学院开始施行根植地方行动计划,面向全校招募服务基层的实践项目,在第一批根植地方项目“乡村科技行”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们的想法,“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正式建立,并逐渐走上正轨,商洛市科协也提供了科普大篷车在活动中使用。

  “听到学生关于流动科技馆的故事和想法,我们很感动,学校科技处因此安排老师负责项目的指导工作。”商洛学院科技处处长程敏说。

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来到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回龙镇和坪村小学。受访者供图

付佳乐与指导教师一起为丹凤县武关镇北赵川九年制学校展示趣味科学实验。受访者供图

  “我们太缺能做科普的老师了”

  在陈淑萍看来,缺少“能做科普的人”是当前乡村学校面临的主要难题。

  据介绍,商洛市科协目前有11名工作人员,其中科普部两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商洛市教育局了解到,目前,商洛市基础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约36万人,其中乡村地区约2.4万人。“我们两个人要负责整个商洛市科普教育工作的协调开展。”陈淑萍有时会感觉力不从心。

  “我们太缺能把科普讲生动的科学老师了。”陈淑萍对记者表示,在乡村学校,尤其是小学,科普工作大多是其他课程老师凭着热情兼职来做。

  流动科技馆项目把高校的科普资源盘活了。据了解,商洛学院共有436名大学生科技志愿者参与流动科技馆项目,他们通过科技制作、科普展演、科普研学、科普讲解、特色实践等形式,为乡村学校的学生带去了科学启蒙。如今,除了大学生,还有很多老师参与到流动科技馆的项目中,王洋副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我加入这个项目是偶然,也是必然。”王洋告诉记者,2019年他的实验展演作品“昆虫琥珀标本的制作”获得了陕西省科学实验展演大赛的三等奖,学校科技处的老师发现这个内容很适合给学生做科普讲解。王洋也来自农村,他知道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收到邀请后,王洋便积极地投身到流动科技馆的科普活动中。

  除了昆虫琥珀标本制作,王洋还把自己在螳螂生活习性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普素材,讲给学生们听。“基础科学研究相对枯燥乏味,如果能把这里面有意思的发现及时科普出去,会很有意义。”

  “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是我想传递给同学们的。”王洋说。

  据了解,目前商洛学院参加过学校流动科技馆科普活动的老师已超过50名,大家结合自己的专业,设计相应的科普课程。“我们负责联系乡村学校收集具体需求,商洛学院那边则负责调配相应的科普资源。”陈淑萍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