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魅力长三角 >> 资讯频道 >> 关注长三角

开发区:“创”出嘉兴一片新未来

嘉兴关注长三角2023-08-10 来源:嘉兴日报阅读:121532

城市高架桥绵延起伏,跨过大运河,绕过三塔,蜿蜒在子城墙外,俯瞰城市繁华。

夜幕下,疾驶的车辆如繁星点点。嘉兴市区快速路环线,已是嘉兴的“最美腰线”。而这条“最美腰线”,50%在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界上,连通嘉兴东西城区。

嘉兴经开区,一座充满朝气的新城每天都在刷新“页面”。

1984年,我国成立第一个开发区。从那时起,“开发区”就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等名词一样,成为改革开放的鲜明印记。

彼时之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正以势不可当的气势破浪前行。1992年春天,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火热的年代,壮阔的蓝图,呼应着“春天的故事”,1992年8月,嘉兴经开区成为首批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由此拉开追风逐浪、勇立潮头的奋进大幕。

什么是开发区?它仅仅是一块地,拥有先进的设备和密集的企业,并实行一些优惠政策吗?

“是,也不尽然。”沈洪亮说。

1993年,沈洪亮参加嘉兴经开区建设,曾任嘉兴经开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主持编辑开发区大事记。

在他看来,开发区是为新的种子提供发芽的苗床,让种子茁壮成长。

开发区的诞生,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创新之举。

50万元启动资金、6.1平方公里的面积,这就是嘉兴经开区一开始的全部家当。

“那时候没钱、没人、没车,甚至连路都没有……”回想起创业之初,沈洪亮感慨良多。

没有钱征不了地,没有地怎么招商?开发区怎么运作?

1992年12月6日,嘉兴经开区和建行合资成立嘉兴经济开发区房地产公司,开发区以土地入股占股49%,主要对南区进行开发,如开发建设建明公寓、友谊街以及建造标准厂房等。

次年2月4日,浙江鸿兴实业公司成立,是当时嘉兴最大的国有企业,浙江省财政投资公司是大股东,嘉兴经开区以土地入股占股30%多,主要对北区进行开发建设,如振兴路和鸿兴工业园区。

“就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沈洪亮清楚地记得,1993年春天,开发区招引到一个大项目——东方钢帘线。“东方钢帘线是1亿美元的大项目,在全省都排得上号。为了招引项目,开发区再扩大十几平方公里,建设了一条东方路,东方钢帘线就在东方路1号。”这个项目也带动了韩泰等项目的招引,嘉兴经开区的招商引资局面由此打开。

嘉兴经开区不缺梦想,更不缺敢想、敢干、敢闯的魄力。从1993年开始,一群年轻人用青春无悔书写了经开人的“创业诗篇”,从在荒芜中建起第一座工厂,到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再到建成全市第一座车城……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在嘉兴经开区集聚发展,实现各自的梦想。

在创业的历史年轮中,有一些刻度被深刻铭记。1995年5月16日,嘉兴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这是管委会直属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主要承担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房产开发、项目投资等。

“开发区有了管委会全资控制的开发主体,可以做很多事,融资、贷款、开发、拆迁等。”公司成立后,第一个开发项目就是修建洪兴路,从中环西路(原320国道)往西到昌盛路,双向四车道,设有隔离带、非机动车道,看上去非常气派,也是嘉兴第一条穿越320国道的城市干道。

造路、造桥、造安置房……招商引资逐渐突破,很多大型外资企业来了,比如中意合资嘉兴埃迪尔丝绸有限公司,是投资4200万美元组建的高科技项目。

创业期很难,但生机勃勃。

如何进一步规划、招商引资是否内外兼顾、怎样区别于工业区……在不断的交锋和摸索中,嘉兴经开区的管理体制、发展思路变得愈加成熟。

初创岁月里,嘉兴经开区发挥“创新区”“试验田”的独特优势,创造了多个全市乃至全省第一:率先实施被拆迁农民土地换社保;率先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开发区的模样有了。

在时代洪流中,一代代嘉兴经开人喊出了“人民给我一方土,我还人民一座城”“把微笑留给客商,把困难留给自己”“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都系招商形象”的口号,一步一个脚印,在嘉兴改革开放蓝图上描绘着浓墨重彩的篇章。

第二次出发始于2000年。嘉兴经开区标志性工程穆河大桥、古运河大桥桩基灌注,架设了开发区向东发展的通道。次年5月31日,连接昌盛路的大桥全线贯通,昌盛路也成为当时嘉兴市区的主干道之一。

仅仅一周后,韩国十大企业之一的晓星株式会社对嘉兴经开区进行投资考察,当年11月,晓星氨纶(嘉兴)有限公司成立,一期总投资2980万美元,此后又数次增资。

2002年,嘉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城南、嘉北、塘汇3个街道委托嘉兴经开区管理,嘉兴经开区的规划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

一路向上生长、向外拓展,可支配面积扩大,自由度也更高了。  从招商来说,嘉兴经开区率先在项目选择上由“来者不拒”转变为“有取有舍”,设置准入条件,抬高土地容积率门槛。

欧美企业和日资企业增多,特别是500强企业破冰,成为嘉兴经开区二创期的关键,标志着嘉兴经开区招商引资向高端化发展,也在全市各类开发区中树立了提升资本集聚度和项目含金量的发展标杆。

第一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是东海橡塑(嘉兴)有限公司。公司2003年正式落户,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住友电工集团旗下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独资,首期投资2518万美元,主要生产汽车减震器及汽车零部件、配件等,专为世界知名汽车厂商提供配套服务。

继东海橡塑之后,伊藤忠商事、三菱商事、神户制钢、麦德龙、玛氏、雅培等500强企业陆续进驻,嘉兴经开区俨然成了外资集聚高地。

在发展中,嘉兴经开区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新居民。振兴公寓在2004年3月建成使用,这是全市第一个新居民公寓。公寓环境好,生活服务、文体等设施一应俱全,是省级新居民文化家园。当时,好多企业集体租赁,用来作员工宿舍。振兴公寓的建成使用既是嘉兴经开区为投资者服务,也是以“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市民化待遇”关爱新居民的有力体现。

“2005年5月,我开始担任嘉兴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主要负责开发建设工作。”沈洪亮所在的建设发展公司下辖11个子公司,涉及建设和开发等各个领域。

“我在开发区的16年,开发区在每个时期都会遇到难题,但发展从未止步。”在沈洪亮看来,嘉兴经开区的发展韧劲也为后来的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0年3月21日,嘉兴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与国际商务区合署,规划控制面积达到110平方公里。由此,嘉兴经开区从经济发展迈入经济社会全面统筹发展的阶段,进入从“建区”到“造城”的战略转型,开启腾飞之路。

一代接一代,一程又一程,历史给予了嘉兴经开区舞台,时间见证了嘉兴经开区的辉煌巨变。

总有一些数字让我们惊叹。面积从批准时的6.1平方公里到现在的110平方公里;GDP从1992年的不到2亿元到2022年的422.74亿元;外资企业从实现零的突破到如今的730多家……

31年前,南方之行的浩荡春风,让这里春潮涌动、破土而出,撒下生机与活力的希望火种;31年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长风巨浪,让这里风起云涌、化茧成蝶,燃起高质量发展的熊熊烈焰。

在每一个关键时刻,嘉兴经开区抓住机遇,用实践向世人昭示改革开放的伟力。

深入依托长三角区位优势,敞开怀抱,以开放连接世界;

强硬挺起现代产业脊梁,蓬勃发展,以共赢连接世界;

持续锻造人才强磁场,科创崛起,以创新连接世界;

……

自带改革基因,充满创新勇气,又有着艰苦创业带来的“家底”和积淀,今天的嘉兴经开区有着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气魄,正以一个全新的面貌走向更好的未来。

“经年累月、一棒接一棒地把一件件事情干成了,开发区嘛,就重在‘开发’二字,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过去的一幕幕,让沈洪亮颇为感慨。

无招商,不经开,经济建设是开发区的主业。嘉兴经开区坚守开放经济主责,持续激发对外经济活力,截至2022年12月底,累计引进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3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已落户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8个。

从产业集聚到产业集群,再到产业创新、产业腾飞,我们可以看到:嘉兴经开区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人才创业史、科技创新史、产业渐进史。

从城北的工业园区到姚家荡的宜居高地,再到充满未来感的高铁新城……城市名片的转换,昭示着城市功能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变迁。

多年来,嘉兴经开区加快产城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互动共进,将城市发展成果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体验。

嘉兴经开人每年都在收获“更好的风景”。茶园大桥下建起了3500平方米的运动空间,乒乓球馆、儿童趣味运动区域全部免费开放;嘉兴市图书馆城南街道分馆“焕新”而来,藏书增加至近3万册;社区独居老人家中安装了智能化居家监测系统,让晚年生活不再无依……

教育、医疗资源更加优质均衡,体育、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多彩,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健全。在百姓心中,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经开”。

发展一旦启动,就是一路向前。

40年前的嘉兴,是一片希望的田野;40年后的嘉兴,一个个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宁经济开发区、桐乡经济开发区、浙江乍浦经济开发区……从1到N,放眼嘉兴全市,一个个开发区以骄人的业绩诠释了“开发区大有希望”,他们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蝶变,与嘉兴相互成就,共赢未来。

如今,嘉兴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8个,在全国217家国家级经开区2022年度考核中,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排名第18(全省第2)。2022年,全市经济开发区以不到18%的土地面积,贡献了55%的财政总收入、7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和74%的实际利用外资,嘉善、海宁、桐乡、乍浦4家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

在风华正茂的旅途中,一个个开发区突出主责主业,一路拼、一路闯,将昔日一片毫不起眼、无人问津的城郊荒地,打造成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高端产业的集聚区、集约发展的高产田、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致敬新时代,奋进新征程。40年,我们重新出发!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