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已落幕,但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4号馆,由合肥市人民政府、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联合主办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展览,将一直持续到2023年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
9月29日~10月4日,以“绿动未来 智领世界”为主题的2023年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将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车展共吸引95个新能源汽车品牌参展,涵盖国内主流在销的新能源品牌车企,参展车辆达1000余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品牌也将纷纷亮相,打造全产业链展示平台。
在这场大型车展上,多个国内一线汽车品牌携新车、新产品、新技术首发首秀,展示“新能源”“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最新成果。
一场车展牵起两场盛会。可以看到,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蓬勃发展、势头强劲。
抢占赛道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作为合肥的“首位产业”,新能源汽车在合肥产业发展的战略版图上举足轻重。
合肥仅用了十余年时间,就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从“0”到“1”,再到“平均每分钟下线一辆”、年营收有望突破3000亿元的蝶变。十年奔跑的背后,是合肥长远的战略目光。
2005年8月,合肥作出“工业立市”的战略部署,将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同时,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紧抓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市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和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合肥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2009年,国家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合肥作为首批13个试点城市之一,拉开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序幕。此后,合肥谋定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赛道。
合肥迎来了更大的创新舞台。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赛道上,合肥勇创多个“第一”:全国第一个实现电动轿车大批量外销的城市,开通全球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纯电动客车单车运行里程居全国第一位。
今年8月,合肥正式确立将围绕打造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之都,加强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链条布局,建设新能源汽车发展引领区,到2027年力争培育一个年营收万亿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在政策东风的吹拂下,合肥新能源汽车不断跑出加速度。2022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25.5万辆,新能源产业集群营收2200亿元;今年1月至8月,合肥新能源汽车实际产量44.2万辆,预计全年产量超80万辆,新能源汽车集群营收突破3000亿元。目前,合肥新能源汽车全国占比超8%,居全国城市前五强。
作为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首批双试点城市,合肥先后获批新能源汽车换电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等。
有“整”有“零”
满载部件的拖车来回穿梭,智能机器人在流水线上作业……金秋时节,位于长丰县的比亚迪汽车生产基地,经过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工艺流程后,一辆辆新能源汽车陆续驶下生产线。
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整车企业至关重要。
今年5月,大众集团官方宣布,将投资约10亿欧元,在安徽合肥建立一个全新的电动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创新和采购中心。它也将成为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最大的科技和创新中心,该公司预计2024年一季度正式投入运营。
目前,合肥已集聚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6家整车企业。它们之中,有传统车企转战新赛道的典范,也有国内新能源汽车领跑企业,还有一诞生就扎根新赛道的“造车新势力”……
这样的“阵容”,撑起了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四梁八柱”。
有“整”也得有“零”。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核心配套企业纷至沓来。
数据显示,合肥共有汽车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300多家,其中不乏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等一批为新能源车企配套的头部公司。
中创新航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科技企业,也是全球动力电池企业中发展最快的企业之一,目前在全球设立八大产业基地,形成了基于高电压三元技术、One-Stop技术、安全技术、大数据技术的核心技术群,产品主要应用于动力和储能市场。
2021年,中创新航进驻合肥长丰,一期10GWh项目于2022年10月投产,二期10GWh项目于今年3月投产。目前三期10GWh项目已也成功签约。
“我们来到合肥,看中的是合肥的产业基础。今年中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昊铂GT下线,其搭载的便是我们全球独创的One-Stop电池产品。”中创新航科技合肥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敏表示,“如今,我们已经为包括安徽本地的奇瑞、蔚来等在内的一大批主流车企提供配套与服务。”
“整”与“零”共同构筑的产业生态,惠及了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个体,也带动了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闯出新天地
大众安徽首席财务官哈约根认为,富有活力的营商环境,是大众安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强国,而合肥正逐步成为中国全新的电动汽车制造和创新中心。
这其中,合肥市的倾力支持是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合肥将“新能源汽车”确立为首位产业。仅以具有合肥特色的资金支持为例,近年来,合肥创新“国资入股-市场退出-循环投入”投资路径,国资累计投入汽车领域超百亿、带动投资500多亿元。这些资金中,有不少投向了新能源汽车领域。
合肥与大院大所等共建5家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平台60家,半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智能座舱芯片等技术全球领先。
合肥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围绕产业链,紧抓“需求端+应用端”落地创新链,推动“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聚焦汽车领域高端技术,合肥发挥大院大所创新资源优势,共建新型研发机构5家,组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平台51个。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已集聚人才超10万人,人才“智库”加速扩容。
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合肥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关键环节、核心技术领域对外‘揭榜挂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技术与产业双向奔赴。”
合肥瞄准单车智能和车路云一体化两条技术路线统筹发力,探索建设智能网联城市开放实验室,围绕全无人驾驶、L3级别准入等,依托大算力、大模型和大网络,加快构建支撑测试验证、示范运行的创新应用体系,推动前沿创新成果产业化。
此外,合肥设立汽车产业相关基金16只,总规模超600亿元。目前,合肥建成充电设施14.3万个,换电站70座。
9月20日,在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举办期间,合肥发布《合肥市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蓝皮书(2023)》。
蓝皮书提出,合肥将构建“三基地六园区”产业发展格局。在产业发展策略上,合肥将实施全域场景升级工程,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全域开放……
制度优势、市场优势充分发挥,供给需求同步发力,政策与市场协同配合,合肥新能源汽车“汽”势磅礴,成功实现换道超车、后发赶超。
“我们聚力打造引领行业的创新生态、辐射全省的产业生态、全国一流的服务生态、融入全球的开放生态,让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焕发新动能、闯出新天地。”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信心十足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