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魅力长三角 >> 资讯频道 >> 国内新闻

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27亿元

国内国内新闻2024-11-20 来源:北京青年报阅读:145345

人形机器人目前是全球最前瞻的融合创新方向之一,也是北京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重点布局的产业方向之一。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跟随“新质生产力看北京”主题宣传活动,深入走访星动纪元、银河通用机器人等人形机器人企业,了解本市“类人机器人”的发展情况。根据最新预测,今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6亿元。

  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正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最佳部署载体,得到了北京市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据了解,北京集聚了众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的创新资源。一批国内顶尖的机器人研究院所、实验室和创新团队在此汇聚,包括北京理工大学的“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等。这些机构在机器人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深厚技术积累,为北京抢占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高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为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要着眼世界前沿技术和未来战略需求,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开展整机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攻关及工程化应用,推动机器人技术从“仿人”向“类人”演进,并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加速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同时,市区两级政府联动,加强创新要素的协同,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北京积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机器人大会,并推动国际组织、企业和机构在京落户。同时,北京市经开区、海淀区、石景山区等区域也发布了相关行动计划,将人形机器人作为主导产业推动集聚发展。市区联动推进机器人产业园建设,搭建共性加工、检测平台,并助力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自2019年起制定人形机器人五年规划,通过科技项目支持,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出了具备多模式运动能力和适应复杂环境及拟人化作业能力的“汇童”人形机器人。整机平台的研发带动了产业链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技术的攻关,攻克了高扭矩密度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的难题,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此外,北京市还针对柔性制造场景应用需求,支持小米等龙头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发通用型人形机器人平台产品,并在3C制造组装产线场景开展示范应用。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优势资源的联合攻关,不断提升人形机器人的通用化、智能化水平。

  据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至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7.6亿元。到2029年,该市场规模有望扩大至750亿元,占据全球市场的32.7%。此外,报告还进一步展望,到203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