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全域试点;推进公园式景区式婚姻登记机关创建;规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进行银发经济产业园培育工作……3月7日,全市民政会议召开。会议透露,今年,南京将深入落实“幸福民政365工程”,以改革创新举措擦亮民生幸福“底色”,用心用情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持续推动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兜底帮扶,社会救助有“精度”更有“温度”
近日,家住栖霞区的低保老人徐大爷因突发高烧,在金陵博爱陪诊师潘顺寒的帮助下完成“无接触就医”。“要不是小潘帮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徐大爷感激地说。
潘顺寒作为专业陪诊师,在此次救助中完成“全流程替代”服务:从病史梳理、代诊问药到用药指导,用专业化服务填补传统物资救助难以触及的空白。
记者了解到,陪诊服务是南京困难群体救助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跑腿+医疗”的新型救助模式,正成为破解涉农地区医疗资源薄弱及特殊人群就医问题的关键力量。
社会救助兜底线,民生保障暖人心。近年来,南京持续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
栖霞区试点探索推进“分群分级”服务类救助体系建设,建成区智慧救助调度中心,细分困难老年人、残疾人等七大类困难群体,划分四级服务内容,建立服务类救助“云超市”系统,打造“栖彩帮扶”品牌,多方联动,推动精准服务、立体关爱,项目获评2021年度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秦淮区在外来人口临时救助方面先行先试,创新“现时现地”救助理念,打破户籍限制,探索在居住地实施救助新模式,通过拓宽发现渠道,实施立体化帮扶,让“新秦淮人”更有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现时现地:外来人口临时救助探索”项目获评民政部2023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今年,我市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全域试点,不断满足低收入人口个性化、多样化救助需求。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认定帮扶,形成分层分类、梯度救助格局,夯实兜底保障。”市民政局局长童晓佳表示。
聚焦婚俗改革,“甜蜜事业”福利覆盖更广
3月7日,市民吴先生和未婚妻赵女士走进改造一新的鼓楼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大厅,经过数十分钟的办理,顺利拿到鲜艳的“红本本”。在颁证厅庄严的国旗和国徽下,二人相拥出片。
“春暖花开,在桃红柳绿中,感受春天的美好!我们还要去颐和路走走,再多拍一些!”赵女士笑言。
登记领证、出门接着逛,这与鼓楼区的一大设想基本契合。该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布局发展‘婚姻登记+文商旅’甜蜜经济”,做足婚姻登记的“后半篇文章”。
为让“甜蜜事业”更有便利度、仪式感和幸福感,鼓楼区还在鼓楼公园开设第二个结婚登记点。站在这里,镜头上仰,就能定格红墙黛瓦和现代楼宇的古今相映。
省时省力,在公园、景区领证办婚礼,已经成为我市婚俗改革的新风尚。
近年来,我市在秦淮区夫子庙、玄武区玄武湖、江宁区红苹果伊甸园、鼓楼区鼓楼公园和建邺区莫愁湖景区打造新人欢迎的公园式景区式结婚登记点,结合传统节日举办婚俗改革活动。
组织特色集体婚礼;特邀颁证员颁证;模范夫妻传授“爱情秘诀”……在每年七夕这个最具浪漫色彩的中国传统节日,各区都因地制宜组织形式多样的七夕活动,倡导婚俗文明新风,引导更多年轻人形成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让婚姻回归“爱与责任”的本质。
婚俗礼仪既要继承传统,也要紧跟新时代步伐,体现在日常的方方面面。比如,秦淮区在社区设立“幸福秦淮家”工作室,引导社区适龄青年、社区居民抵制高价彩礼、铺张浪费,培育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江宁区在袁家边社区针对村民经济水平提高、婚事大操大办的问题,打造“喜乐会”婚俗品牌,弘扬婚礼简办新风,杜绝铺张浪费。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加强婚姻辅导,不断探索婚姻幸福秘诀。目前,各区已建成婚姻辅导室,依托专业社会组织承接婚前辅导、离婚调解、婚姻课堂等,推动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和婚俗改革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各区还将婚俗改革推进工作列为各区民生实事完成目标任务。比如,溧水区在街镇设立“婚姻会客室”,将婚姻调解工作前置进社区,推行“社工+党员志愿者”服务模式,定期“坐诊”把脉婚姻问题,把家庭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今年,我市各级民政部门将继续推进公园式景区式婚姻登记机关建设,同时深化婚俗改革试点,征集中式结婚誓词,举办爱情诗词大赛,建设综合性婚姻家庭服务指导中心,推行婚姻档案在线异地调档等便民举措,让普惠性民生福利覆盖更广。
聚焦“一老一小”,用心用情守护“朝夕”幸福
小饭碗里装着大民生。助餐是所有养老服务中最大量、最共同、最迫切的需求,也是最受老人欢迎的服务。
“南京于2014年开展老年助餐工作,经过十余年努力,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银发助餐点约1400个,基本实现社区(村)全覆盖。”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对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出顶层制度设计,提出解决超大规模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问题的中国道路、中国方案,这是我国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作为养老服务的“优等生”,今年我市将继续多元赋能“宁享养老”服务品牌,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老年人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在办好养老服务民生实事方面,全年将提升14个银发助餐点服务质量,优化20个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服务功能,打造12家适老生活体验中心(店)。
失能照护是当前的刚需养老服务。今年,我市将全面深入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积极培育全省连锁化经营内设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养老机构,协同推进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资源库建设及银发经济产业园培育工作。
“一老一小”有保障,千家万户更安康。
近年来,南京构建覆盖市—区—街三级儿童福利工作网络,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体化建设,推动市、区两级有效落实临时救助、权益保护、个案处置和资源链接等职责任务。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02家未保工作站,实现镇(街)全覆盖,其中62家为省级站点。各站点努力打造“一站一品牌”“一区一特色”的儿童工作阵地,开发项目350多个,开展活动4200余场,服务各类儿童7.2万余人次。
今年,我市还将积极推动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发挥专业资源优势服务社会困境儿童。探索未成年人保护“监护支持”服务新模式。规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落实《南京市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南京市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实施方案》,开展特殊儿童关爱服务。改造提升32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优化主动发现、动态管理、监测巡访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