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凝心聚力谱写合肥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激发活力 增强发展动能
会议指出,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近年来,合肥市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全局的核心位置,聚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全市国家高企总数突破1万户、三年翻一番,主要创新指标稳居省会城市第一方阵,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4%、居省会城市第2位,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榜前20位、全球科技集群第36位、国家创新型城市十强。
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全力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聚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大应用研究投入力度,创新“场景+”赋能服务企业机制,加快“三新”“三首”产品大规模应用示范,更好运用科技赋能文化旅游、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等,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我们要紧扣科技创新,聚焦‘硬科技’、打通转化链,汇聚更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实现‘四链’融合和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构建全要素创新生态。”科大硅谷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不断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加大对初创企业和创新团队的扶持力度,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会议指出,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
“只有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推进,才能实现从‘脏乱差’城中村到现代化宜居社区的华丽转身,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更新样板。”包河区同安街道城市建设办公室主任陈幼银表示,作为合肥一环边最大的集中连片城中村,周谷堆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工程。周谷堆城市更新项目将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理念,采用“肥瘦搭配”模式,构建“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同时,注重历史文脉延续,在谢岗小学附近保留复原老街,守护城市记忆。融入智慧城市元素,建设智能社区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效能。通过“小街区、密路网”的交通组织和杆线入地工程,显著改善区域交通环境。
因地制宜 推动提质增效
会议指出,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秦虎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锚定美丽合肥建设蓝图不动摇,奋发有为守护绿水青山。守好一湖碧水,推动生态引水、底泥清淤、水系连通、湿地修复等工程,完善蓝藻网格化防控体系,构建巢湖流域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动巢湖水质稳定向好;守好一片蓝天,加强建筑工地、烟花爆竹、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等重点环节管控,推进扬尘治理,确保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力争优良率86%以上;守好一方净土,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构建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建成全国首批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持续开展“清废行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开展“十五五”重点项目谋划,加大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做强做大“中国环境谷”“国际环保科技园”等产业平台,为科创合肥增光添彩。
会议指出,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
近年来,为加快建设韧性城市,全市大力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累计布设前端感知设备约8.5万套,覆盖137座桥梁、7316公里管线,率先在全国实现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等重点领域的市县全覆盖。据分析,该工程使城市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效率提高约70%,事故发生率下降约60%,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安全带”。
市城乡建设局负责人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推进城市生命线三期项目建设,完成市政、排水、公路桥梁、燃气、地下管网数据采集专项提标扩面,拓展森林消防、建筑安全、电梯安全等新型场景应用,进一步提升合肥市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城市生命线的智慧化水平。
住房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保障。
为了让广大市民住有所居、居有所安,近年来,全市重点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建设公租房12万套,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6.5万套;在申报实施411个、42.8万套棚户区改造项目基础上,重点推进城市危旧房改造,2025年计划改造危险住房2000套左右,力争2027年底前实现危房“动态清零”。
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负责人表示,将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推动房地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引导企业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推进商品住房项目交付,进一步加大项目融资协调力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持续推进危旧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开展“物业服务+生活服务”试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求。
庐阳区作为合肥主城区之一,人口密集、商业繁华。近年来,该区推行“721工作法”,通过盘活城区2946个错时共享车位,创新设置“招牌审查样板间”、户外活动审批“上门办”等方式,将服务精准落到民生细微处。同时,大力推进智慧城管建设,依托“数字城管”和“智慧庐阳”平台,实现问题“一键上报、快速处置”。
庐阳区城市管理局局长朱先锋表示,将持续落实“城管圆桌会”群众议事制度、门前三包责任制等,不断搭建各类志愿服务平台,探索“市民观察团”“商家自治联盟”等共治模式;推广城市事件信息AI智能采集、无人机空中巡检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的工作效率。
多措并举 提升城市魅力
会议指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蜀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赵道柱表示,作为文旅工作者,将充分发挥文旅系统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在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寻找城市建设的新活力、新引擎。不断加强非遗的传承和发扬,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的挖掘、普查、宣传、申报、保护等工作,非遗名录体系不断完善,保护申报工作扎实推进。同时,继续打造合肥文化创意新生活标杆地,坚持大规划引领、大项目带动,深入推进农商科文旅等多元业态融合发展,谋划实施重点文化街区项目,着力构建“一轴两片八街”文化街区发展格局,在最大程度保留历史建筑的基础上,规划布局特色文化街区。
今年以来,全市以“我爱我家,我爱合肥,礼让文明”活动为牵引,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积极融入“一网统管”体系,强化文明行为引导与市容环境协同整治,通过积分治理、清洁家园行动和文明实践服务,引导群众从“袖手看”转向“动手干”,主动参与城市共建共治。依托“好人”宣讲、机关便民服务等机制,强化示范引领,推动文明理念入脑入心;文明实践联盟持续扩容,中医夜市、暖心托管、社区义诊等一批便民惠民项目落地见效,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和城市风貌管理制度,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会议指出,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依法治市,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近年来,全市突出整合受理资源,不断规范热线管理,完善运行机制,构建了“统一受理-分类转办-统一分析”机制,实现“一口受理、一端对接、一网通办”, 较好发挥了政务服务总客服、群众诉求总调度、服务民生总前哨的作用。
合肥市12345(民声呼应)热线中心副主任汪海表示,将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健全全流程诉求办理闭环运行机制,紧扣“群众真需求”与“治理真痛点”,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构建“全、快、准、实、新”五维一体的智能化数据治理系统,全面实现“诉求响应无间断、智能分派零时差、服务效能再提升”。(许露瑶 李想 代敏 孟祥齐 刘全超 卞怡菲 王骏超 刘晓朦 朱新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