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南京海关所属金陵海关关员点击鼠标,全国首份经差异化合格评定的《出境危险货物运输包装使用鉴定结果单》(以下简称《危包证》)在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企业端即时生成。
据了解,凭借这份新鲜出炉的《危包证》,江苏艾津作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津集团”)生产的1667箱吡虫啉悬浮剂,随即登轮启运发往海外。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区域,南京此次成功落地首单业务,标志着“出口危险货物包装使用鉴定差异化合格评定”创新监管模式取得实质性突破。
这项业务改革,源于海关总署7月15日启动的创新实践——为统筹国门安全与贸易便利,海关总署探索在综合企业质量安全管控水平、历史检验记录、信用状况及地方政府意见等基础上选取试点企业,对联合国编号为“3077”和“3082”的两类出口危险货物包装使用鉴定差异化合格评定。
“差异化合格评定的实质是分类管理,将监管资源聚焦高风险批次,对‘3077’和‘3082’项下的高风险批次采取批批现场检验,其余批次在保持一定现场检验比例的前提下验证放行,实现安全监管与通关效能双提升。”金陵海关驻江北办事处查检二科副科长樊仁杰指着系统屏幕介绍。
企业的获得感不止于高效通关,更在于经济效益。艾津集团负责人周桂东算了一笔账:除了需要现场检验的批次外,产品放行时间从此前的平均3—4天压缩至15分钟,预计全年可节约仓储物流成本150万元、新增加急订单1000万元,客户平均回款周期缩短10天。
“接下来,南京海关将持续总结试点经验,根据企业反馈和运行效果不断优化差异化评定模式,在保障安全监管的前提下,助力‘江苏制造’以更安全高效的方式通达全球。”南京海关商品检验处处长谈志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