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学习教育成效,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根本标准。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坚持落实开门教育的要求,扎实开展访企入村专题行动,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持续深入一线访实情、听心声、解难题,以真心真情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努力实现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端正一方风气。
一线访实情,精准解难题
明悦园小区井盖凹陷形成颠簸隐患、万桥新苑小区地下室漏水问题、四合路全封闭施工对商户生计产生冲击……
13件诉求,涉及市政管网、道路施工、小区建设等,市重点处组织党员干部围绕城市建设管理问题深入社区开展调研掌握的这些信息,全部逐项建立清单台账、实行销号管理。
这只不过是我市访企入村专题行动的一个缩影。
企业办证“难、慢、繁”,如何破解?建立“容缺受理、数字赋能、应急响应”三项审批服务机制,企业设立登记时间减少15%。
患者反映有购买百蕊草颗粒需求却苦无购买渠道,怎么办?卫生、市场以及市属医院等多部门开展联合调研、引进新药,并加大“新质药械”配备使用力度。
……
奔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我市坚持把访企入村专题行动作为开展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常态长效走下去、深进去,努力把一桩桩企业和群众的“困扰事”变成发展“舒心事”。
紧扣“访企业、查作风,解难题、稳预期,见政策、释法义,立规矩、优环境”,全市党员干部迅速行动,重点深入规模以上外向型、科技型企业和新型农业主体等,面对面与企业负责人和群众交流,认真倾听、详细记录,充分掌握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和群众关注的急难愁盼。
简单问题当场办、复杂问题协调办、长期问题跟进办,全力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累计访企1930家,收集诉求建议731个;走访新型农业主体和农户6642个,收集诉求建议2118个。
与此同时,我市坚持举一反三,通过企业和群众的单个诉求发现共性问题和潜在隐患,先后梳理企业产品同质化内卷问题、高中学位供给水平不足、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不够到位等企业所需、群众所盼重点问题和共性问题10个。
听到真声音、收集真问题,推动真解决。我市通过创新企业“参保联办”集成服务、社区党群服务阵地延时错时服务等各类政策举措53项,推动工作从“被动响应、解决个案”向“主动预防、系统治理”转变,从管住“当前事”向管住“长远事”转变,确保实现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真正让企业和群众有感有得。
入企问需求,纾困促发展
需求问得准,工作才能干得实。
“希望能够按照农业用电标准收取茶叶生产企业用电费用。”面对面交流中,南谯区施集镇金秋菊花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慧芬这样说。
作为我市最具特色的茶叶生产基地,成本控制始终是施集镇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关键举措。
聚焦需求破解发展难题,南谯区供电公司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分析研判,决定进一步优化茶企用电收费标准,采取集中申报、并联审批方式,批量变更当地8家茶企计费方式,年均为茶企减少电费支出13万元,有效增强了茶企市场竞争力。
透过企业和群众诉求,发现和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真抓实干作风办好民生实事,以一流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发展。
我市紧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在融资协调服务上精准发力,上线“小微外贸企业”“科技e税贷”智能申贷模块,打造“掌上申贷+智能匹配”服务体系,推动企业3日内完成融资对接、1周内完成尽调、1月内放款,累计为451家小微外贸企业授信36.92亿元、放款30.51亿元。“政府增加授信额度,有效解决了公司融资难问题,帮助我们及时完成了3条自动化产线改造工作,年新增利润达800万元。”滁州市康达叉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光根表示。
在问计于企、问计于民中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持续提升服务企业、服务群众质效。
我市还依托“亭企供需”和“网格化服务管理”2个线上平台,将访企入村收集的建议诉求、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录入平台系统,采取“线上+线下”双轨督办模式,构建“快速受理、快速处置、快速反馈、快速报告”的闭环办理机制。特别针对企业反映在外贸进出口、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录入省“为企服务”平台,市“为企服务”工作组牵头单位分别安排1名县级干部任组长,1名科级干部任联络员,全程做好跟踪服务,扎实推进助企纾困工作。目前,收集的企业诉求建议办结率达100%,群众建议诉求办结率达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