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魅力长三角 >> 资讯频道 >> 关注长三角

明月万里照同心

扬州关注长三角2025-08-10 来源:扬州日报阅读:158759

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江苏援伊·扬州工作组干部一直在思考,反复在追问。

对于这个问题,新源人有太多感慨与欣喜:是家门口拔地而起的工厂,是面貌焕然一新的家乡,是孩子沉甸甸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还有牧场毡房外的光伏板、钢架桥上的牛羊蹄声、鸿雁传书里的扬州剪纸……

民生连着民心。多年来,扬州援疆工作坚持民生为本,把幸福送到了新源群众的心坎上。

从长江之滨到伊犁河畔,4000多公里山水隔不断的,是两地共赴山海的深情。

从人生的第一个纽扣开始

“援疆楼里飞出了金凤凰!”6月25日傍晚,新源县第二中学一片欢腾。

又到一年高考成绩发榜时,又是激动人心的欢呼。6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再创新高,师生奔走相告,家长喜极而泣。

“我数学考了125分,没有王老师‘一对一’的辅导,我可能连本科都考不上。”一名学生动情地说。话语里满是对来自扬州的援疆老师的感激。

这些年来,扬州选派200余名优秀教师赴新源支教,将三成的援疆资金倾注在教育领域。

教育,如同人生的第一个扣子,是为孩子未来打基础的关键一步,更是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

巍巍天山脚下,一座座崭新校舍拔地而起,第二中学、第三中学、扬新中学、职业技术学校、心连心幼儿园、文昌中学,扬州援建的6所现代化学校,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恰似一座座点亮边疆未来的灯塔。1万多名新源青少年朗朗读书声的背后,是扬州援疆“从娃娃抓起”的执着与坚守。

“以前教室挤,老师讲课很吃力,孩子们也听不清,现在一切都好了。”谈起去年暑期正式交付的文昌中学,新源县教育局发展规划中心副主任刘峰满怀感激,作为扬州援疆重点项目之一,文昌中学设置小学教学班24个、初中教学班30个,新学校一下子为新源增加了2500个学位。

总投资1.15亿元的文昌中学,生源辐射整个县城,不仅有效化解了新源县城义务教育的“大班额、大校额”压力,也保障了随迁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需求。“扬州援建新源县文昌中学项目打造了教育援疆的典范。”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勇在视察援疆项目时赞许道。

教育筑基,点亮未来。扬州工作组坚持“硬件筑基、软件提质”两手抓,持续推动扬州新源两地教育系统开展“扬新杯”教学竞赛、“学科网络结对”、“千校手拉手”等活动,师徒结对600余人次。这些教师带来“扬州教学范式”,以“组团式”帮扶深入教研一线,优化课程设计,共享优质资源。

教育和医疗是最贴近群众的民生事业。如今,扬州援建的乡镇卫生院设备齐全,远程会诊系统让新源患者能与扬州专家“面对面”交流。

援疆是短暂的,但患者的需求是长期的,如何为新源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援疆期间,扬州援疆医疗队领队任俊常常这样问自己。这位来自苏北人民医院的博士,挂职新源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期间,牵头组织“杏林暖天山、扬新一家亲”义诊活动,足迹遍布新源县各乡镇,带动当地早癌筛查计划实施,推动医院临床研究水平提升。

2024年1月,任俊的小女儿被确诊为白血病。当年5月,他连夜从新疆赶赴苏州完成骨髓配型和移植手术,身体恢复后,便再次踏上援疆之路。

“我既然来了,就要把救治病人的事做好,把医院的重点科室打造好,把当地的医生团队带出来,让他们能看病、看好病。”任俊的故事,是新时代援疆工作者的生动写照。他不仅用专业和坚守诠释了医者仁心,为新源留下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科研成果,打造了“带不走的医院”,更留下了“扬新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从心底最柔弱的故事讲起

在新源广袤的草原上,牧民们循着水草脉络迁徙,转场的号角在旷野中回荡。然而,用电难题却像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压”在他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里。

今年6月20日,新源县则克台镇偏远的夏牧场热闹非凡,扬州工作组一次性发放了414套便携式太阳能供电设备,相当于给流动的毡房配了一台移动发电机。“以前小功率太阳能只能照明,现在冰箱、洗衣机都能用上了!”牧民努尔道列提·居玛汗激动地说。

一幕幕暖心的场景,源于扬州工作组对牧民需求的精准把握。

牧场广袤,牧民分散,山高路远,架设供电设施花费高、难度大。去年8月,扬州工作组向偏远牧区牧民首批发放了125套太阳能设备。今年初又与新源县相关人员深入50个牧业村逐户摸底,精准识别400多户牧民的用电难题,筹集240万元专项资金购置设备,同时专门为乡村干部开办安装维护培训班。“夏牧场这么远,厂家去不了,把技术教给干部,牧民有难题随时能找到人。”扬州工作组的这份承诺,登载于今年6月2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上。

民生援疆,除了统筹推进投入大、规模大、影响力大的校园、医院、工厂等重大标志性工程,同时还有“小而美”“小而暖”的幸福工程。扬州援疆恪守“双80%”铁律——资金倾注民生、扎根基层,积极推动对口支援工作“重心下移”,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

“牛羊过河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扬州援疆‘亚克西’!”喀拉布拉镇克孜勒塔勒村牧民卡德尔别克·巴合哈力挥着鞭子,赶着羊群稳稳踏过新建的钢架桥。这座横跨吉尔格郎河的“巴音塔勒阿尔沙勒桥”,曾是182户牧民转场的“拦路虎”:年久失修的木板桥下激流汹涌,每年转场时总有牛羊坠河,损失不小。得知情况后,扬州工作组的康磊、曹昊主动前往探访,整整跋涉一天才寻到地方。由于地势险峻,大型施工机械无法进入,材料运输全靠人力和马匹驮运,施工团队历时一个多月,终于建成一座钢结构新桥。当第一支转场队伍平安过河,牧民们给这座桥起了个新名字——“援疆连心桥”。

群众的微心愿有人听,牧民的老难题有人帮。塔勒德镇木斯村村民沙布尔汗·木伊丁走在崭新的水泥路上,脸上笑开了花。这条仅0.6公里的路,是扬州工作组用“微心愿”机制精准捕捉的民生痛点——它打通了40余户、120余名农牧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更成了大雪封山时的重要“生命通道”,村民称这条路为“连心路”。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民生项目最终受益者是人民群众。扬州援疆推出的“天山红花艳·群众微心愿”工程,虽多是投资不大的“小项目”,却桩桩连着百姓的“心头事”。这些“小而美”“小而暖”的举措,像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凝聚起共创美好生活的“大心愿”,让党的温暖稳稳流进边疆群众的心坎里。

2024年以来,350万元援疆资金化作肖尔布拉克镇的太阳能路灯、别斯托别乡的平整土路、阿勒玛勒镇的便民小桥,如同星星之火,温暖了2万余名群众的心。正如扬州工作组干部所说:“群众着急的事,再小也是我们必须翻越的山。”

让“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

7月21日晚,扬州站。列车徐徐启动,艾迪娜的视线又一次被泪水模糊,这位来自新源的学生,与她的“扬州书信朋友”沈希媛在扬相处了三天,此刻愈发难舍难分。

今夏,44名新源学生参加“苏韵伊情·扬新同行”小石榴籽夏令营,在扬州的三天研学,大家一起漫步在瘦西湖畔,听那古韵悠扬的小调;一起穿梭在东关街上,品尝那香甜软糯的扬州早茶;一起在图书馆里,分享彼此的故事和梦想。

“看着孩子们依依不舍的样子,就像一颗颗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无论相隔多远,这份情谊都会伴随他们一生。”新源县第六中学随行老师季晓旭感叹。

近年来,扬州工作组选派新源师生参加“祖国情·中华行”活动,相继去了扬州、深圳、北京等城市,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双眼领略山河壮丽,用心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云中谁寄锦书来?“万里鸿雁传真情”活动开展以来,已有3万多名新源孩子通过书信交友,与扬州小伙伴“手拉手”。从笔墨往来到双向互动,这份跨越山海的联结,让两地青少年的心紧紧贴在一起,成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生动缩影。

不止于青少年群体,扬州工作组全力打造“天山红花艳·文化润心田”援疆品牌,投入超450万元实施46个交流交往交融“三交”类项目,累计开展150多批次交流活动,参与人数达1600余人次,让交往互动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群体。

杏花盛开的季节,扬州的古筝与新疆的冬不拉合奏《又见杏花开》,优美的旋律在伊犁河谷碰撞激荡,构成一曲美妙的听觉盛宴,让无数游客直呼“沉醉”。今年春天,扬州市文联近20名演艺人员深入新源的学校、社区、企业、军营,开展“苏韵伊情”惠民演出和培训教学10余场次,教孩子们写毛笔字、唱民歌,文化在交流互鉴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文化润疆,如百川归海。去年以来,扬州73家单位、镇村与新源县结对共建,超720万元“小援疆”对口帮扶资金与近200万元慈善捐助汇聚成强大合力,6个“石榴籽润心书屋”在新源乡村社区绽放书香。

从鸿雁传书的纸短情长到研学相聚的亲如一家,从舞台共鸣的文化交响到书屋共飨的墨香绵长,从光伏灯火的毡房相守到钢架桥上的平安同行,从课堂师徒的薪火相传到病房医患的生命相托……扬州与新源跨越山海的交往,在日复一日的情感交融中,让两地人民的家国情怀愈发深厚,让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之花在天山脚下常开长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