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魅力长三角 >> 资讯频道 >> 国内新闻

新华全媒+|“我要把大生产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红色纪念馆的农民讲解员素描

国内国内新闻2025-08-08 来源:新华社阅读:164106

大凤川的山风拨弄着青纱帐,54岁的王有功清扫着甘肃省华池县军民大生产纪念馆前的台阶。

  皮肤黝黑的西北汉子动作利落,扫帚划过青石板的声响,与远处传来的《军民大生产》歌声交织,穿越了时空——

  7月31日,王有功为参观军民大生产纪念馆的游客讲解历史。新华社记者 张智敏摄

  1943年4月,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七〇团进驻华池县林镇乡大凤川,执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

  这座纪念馆专门向人们展示当年华池县军民大生产的火热景象。

  “这把锄头,当年开荒时磨得锃亮,现在锈了,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还在。”王有功轻轻擦拭着展台上的一件农具,这是战士们用日军炮弹壳打制的开荒工具。十多年来,他每天都会拂去上面的灰尘,就像老兵擦拭钢枪。

  2009年,退伍多年的王有功在长庆油田当采油工。听说家乡大凤川建起红色纪念馆,他连夜写了三页纸的自荐信:“我爷是支前模范,我是听着南梁故事长大的。”朴实的理由打动了招工人员。

  2010年6月,王有功成了纪念馆管理员,月收入从油田的4000元降到了1800元。他却说:“这是从‘金窝’跳进了‘精神窝’。”

  “刚开始连展板上的字都认不全。”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农民,第一次讲解时,照着展板念得磕磕巴巴,游客直打哈欠。

  愁得夜里睡不着,王有功蹲在院子里抽旱烟,忽然想起父亲说过“庄稼人要懂庄稼事”。第二天起,他背着干粮走访了周边村庄,向亲历者收集口述历史。当年迈的老人颤巍巍唱起《纺线谣》时,他用手机录下。这段歌谣后来成了他讲解中的点睛之笔。

  建馆以来,有不少原七七〇团老战士、抗大七分校老学员回来,忆往事老泪纵横,王有功认真听着,仔细记录。下班后,他继续查阅资料,直到把相关史料掌握得滚瓜烂熟,时常一熬就是一个通宵。

  渐渐地,他的讲解不再是背诵腔调,而是拉家常般自然流淌。“瞧这木把上的凹痕,是战士虎口磨出的血泡浸出来的。他们白天开荒,晚上还要站岗,困得边挖地边打瞌睡……”“乔连珠全家22口人,一年开荒230亩,交公粮时把筛了三遍的麦子装上独轮车……”说到兴起时,王有功会亮开嗓子唱起民歌,陇东口音裹着黄土高原的风沙味,把游客拽回到1943年的春天。

  7月31日,王有功(右)在军民大生产纪念馆内讲解红色历史。新华社记者 张智敏摄

  2021年接待某高校研学团时,王有功发现学员们对计量粮食的“斗”和“石”没概念,立即跑到老乡家借来工具,还原“三斗麦子换布匹”的场景。师生连连感慨,他们从镰刀、锄头上的包浆和锈迹上感受到了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勇气,“这比教科书生动多了”。

  甘肃南梁干部学院教研部副主任杨树霖说,着眼于“我们要走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大生产运动留下的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创业密码。

  “娃娃,你让那些岁月又活过来了。”一位坐着轮椅来参观的七七〇团老战士,听完讲解后,紧握王有功的手说。

  他感到肩头的担子更重了。

  王有功有个“百宝箱”,装着自制的文物修复工具、褪色的军用水壶,还有磨破边的“红色账本”——上面记录着,修复农具47件次,整理口述史40多篇,编写讲解词数万字……清晨六点,他检查消防设备,八点擦拭展柜,九点迎来第一批游客……这些在账本上没有记录,他却一干就是五千多天。

  一年寒冬,山里突降暴雪。担心水管冻裂的王有功连夜从县城赶回,摩托车在结冰的山路上摔了三次。当他跛着脚检查完所有管线时,天已蒙蒙亮。那天的第一场讲解,他是扶着展柜完成的。

  有人说他傻,放着油田的工资不赚。王有功忘不了一位“00后”青年参观者的话:“在这座偏远山区的纪念馆,我看到了永不褪色的精神灯塔。”

  夜幕降临,纪念馆安静下来,王有功喜欢这时候独自巡馆。月光透过窗棂,老照片里年轻战士们笑容灿烂……(记者任沁沁、梁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