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火车东站暑运繁忙。上午9点,68岁的顾雅娟准时出现在西进站口志愿服务中心。作为杭州铁路志愿服务队队长,她正以身作则,组织并参与服务前的准备工作:仔细检查轮椅、医药箱、防暑物资——这已是她坚守岗位、引领团队的第19个年头。
“‘暑运’就是我们的‘第二春运’,团队协作与高效响应是关键。”顾雅娟统筹全局,目光敏锐地扫视站内。发现一位拄拐老人面对行李面露难色,她率先行动,快步上前提供帮助,为团队作出示范。送别旅客后,她又迅速协调部署资源,目光已投向下一处需求点。
此时,手机提示音响起:“三位预约‘帮帮盲’服务的旅客即将到站!”顾雅娟立刻启动预案,协调人员跟进,并疾步赶往站台,一次新的“光明引航”任务开始了。
指尖上的曙光:
六千次“帮帮盲”服务
2015年寒冬,顾雅娟在杭州城站目睹几位视障旅客在嘈杂环境中茫然无措。当她主动上前提供帮助时,对方掌心的冷汗让她深刻感受到其困境。“别怕,跟我走”——这句承诺最终催生了“帮帮盲”项目。10年间,该项目年服务量从个位数跃升超过6000人次,服务范围早已超越站台边界。
今年初春,“帮帮盲”项目团队接到来自安徽宿州的紧急求助:视障人员王女士带着患有先天性眼疾的56天大婴儿,辗转多地求医未果,后联系到团队求助。作为负责人,顾雅娟立即行动:连夜协调浙江省眼科医院杭州院区开通绿色通道;联系铁路部门安排重点接送;并委托志愿者伙伴落实爱心酒店住宿。当列车抵达杭州东站,顾雅娟小心接过襁褓,婴儿无意识抓住她手指的瞬间,更坚定了她的使命感。
在第三次赴杭后,奇迹出现:70天大时,婴儿成功接受手术,并获得医院数万元费用减免。周岁宴照片上孩子明亮的眼眸,以及王女士“宝宝能看见彩虹了”的微信留言,是对“帮帮盲”项目价值的最佳印证。“如今,我们的服务已覆盖盲友出行、就医挂号、手续办理,甚至带他们‘听游’西湖等方方面面,”顾雅娟总结道,“志愿者的双手,正切实支撑着盲友的生活需求。”
聚沙成塔的力量:
从“我”到“我们”的志愿升华
2013年顾雅娟接过杭州铁路志愿服务队队长这个担子,她深知:“队伍要带好,得靠大家伙儿一起使劲儿。”在她眼里,铁路是杭州的门面,志愿者就是门面上那道最暖心的风景。“怎么让这道风景更亮堂?”她琢磨开了。
顾雅娟拉起了一支骨干队伍当“主心骨”,一条条规章制度写得明明白白,岗前培训更是严丝合缝。服务队的志愿者都看在眼里:“顾大姐抓队伍,就像拧螺丝,一圈一圈给你上紧实,马虎不得!”她摸索出的“骨干带着干、规矩领着走、实践出真知”的法子,把队伍给练成了响当当的“志愿铁军”。队员小王感触最深:“以前全凭一腔热情,现在知道了,啥时候该站哪儿、话该怎么说,工作更有底气,服务起来也更有劲儿了。”
而这份十几年的经验,顾雅娟也是毫无保留地分享。当上志愿者培训师后,她的脚印就留在了省内外几百个培训课堂里,把那份志愿服务热情和实打实的经验,像种子一样撒给了近万名“后来人”。杭州亚(残)运会那阵子,她更是几乎每日都奔波在杭州各区、县(市)进行培训指导。“顾老师教我们,服务不是光有笑脸就行,”一位年轻的志愿者回忆说,“她让我们蒙上眼睛体验视障人士的感觉,以此感悟该怎么做好引导。那一瞬间,我懂了什么是‘将心比心’。”那抹跃动的“志愿红”,成了城市里最暖人的底色。
顾雅娟还有双特别“尖”的眼睛,总能发现大家伙儿最需要的。上城区钱景社区的“幸福小屋”就是她瞅准了社区老人的难处,在2022年6月一手张罗起来的。几年来的用心经营,特别是2024年社区“幸福里”志愿服务一条街升级后,这小屋更红火了:一条“幸福热线”24小时响着,专解老人急难愁盼;定期有人上门,陪空巢老人唠嗑解闷;集体生日会热热闹闹,节日活动暖意融融。这个家门口的“幸福补给站”,精准填补了基层为老服务的缝隙,成为社区长者交口称赞的心灵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