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记者从合肥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交通强国第二批次试点项目“提升合肥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力”已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的验收。
通过近五年的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合肥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辐射能级显著提升,枢纽经济、枢纽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高速铁路枢纽格局和多层次轨道交通网基本形成,枢纽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综合交通枢纽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交通枢纽用地综合集约利用形成典型经验和系列成果。
在合肥,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级航道组成的高强度、大运量综合立体运输大通道已基本建成。
在家门口就能“飞全球”
8月初,一辆国产纯电新能源汽车搭乘中亚航空公司C67616航班从合肥起飞,前往以色列特拉维夫,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今年首次以空运方式完成新能源汽车整车带电出口业务。
相比传统海运模式,此次运输时间从30天左右压缩至1天,为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提供了本地化整车空运出口方式。
这座定位为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的机场,货邮吞吐量不断增长,国际航线以本地企业货物为主导,有效解决了晶合集成、维信诺、京东方、捷敏电子、阳光电源、大众汽车、蔚来汽车、通威太阳能等近30个进出口企业的国际物流需求,助力安徽品牌“走出去”。
“过去出口需绕道上海,如今家门口就能‘飞全球’!”合肥航空货运投资运营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在省、市相关政策支持下,顺丰、中通等物流龙头企业纷纷入驻,空陆联运、卡车航班等新模式让合肥成为长三角货物调拨的“黄金节点”。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如火如荼,T2航站楼精装修全面展开,S1线全线铺轨工程实现“长轨贯通”……如今,在省、市合力支持下,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改扩建完成后,将升级为4F级机场,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5万吨、飞机起降30.5万架次的发展需求。目前,机场二期货运站、机坪改扩建项目已建成投运,航站区和航站楼扩建工程已开工,东区国际货站预计年底前完工,建成后满足8万吨出港国际货运量处理能力。
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肉类进境指定监管场地和药品进口口岸先后建成运行。“提前报关”“预约通关”等通关便利化措施在合肥机场口岸已经全面推广,进出口通关时间同比分别压缩16.96%、47.86%,清关时间平均压缩3~5天。
下一步,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力争今年开通加密2~3条国际货运航线,未来逐步开通更多北美、欧洲、日韩、东南亚、港澳台航线,构筑覆盖国内、联通全球的航线网络。
“米”字型高铁网持续完善
7月底,一列满载290台“合肥造”商品车的中欧班列,从合肥北城铁路综合物流园下塘铁路专用线鸣笛启程,经霍尔果斯口岸驶向中亚方向。下塘铁路专用线首次试开行国际联运班列,在运输效率提高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商品车在途损耗风险,成功实现综合运输能力的又一次升级。
“今年以来,合肥本土车企出口订单持续增长,相关单位协同发展,合力推动本地汽车产业‘走出去’。”合肥物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国际联运班列的试开行有利于提升区域物流服务效率和质量。
作为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重要节点的合肥北城铁路综合物流园,将分两期建设,其中二期计划今年底主体结构完工。该物流园建成后,将打通铁路至汽车生产基地的“最后一公里”,显著降低运输成本。
暑运期间的合肥南站,学生流、探亲流、家庭出行集中叠加,阶段性客运需求持续释放,加上音乐节、演唱会等城市文旅经济“新燃点”的不断发力,客流迎来高峰。
“从‘过路站’到‘枢纽站’,合肥正成为高铁时代的‘流量入口’。”合肥直属站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合肥已开通至23个省会(直辖市)城市和120个省辖市直达高铁动车,实现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武汉、上海、杭州、济南,3小时到长沙、郑州,4小时到北京和福州,高铁“当日达”覆盖大半个中国。
作为全国19个综合铁路枢纽之一,合肥“米”字型高铁网持续完善,“一场三站”的协同效应正加速释放。合肥站聚焦普客与北向动车始发,合肥南站承担东西向及南向动车作业,新合肥西站“主攻”东北、西南方向高铁通行。通过轨道交通的“毛细血管”连接,形成“功能互补、流量共享”的立体网络,助力合肥跃升为长三角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的中心城市。
构建“两环十八射多联”高速网
G9912合肥都市圈环线建设现场,人来人往,机器轰鸣。这条全长282.6公里的“超级外环”,建成后将有效缓解现有绕城高速交通压力。
合肥“大外环”高速正在加速闭环:东环线明巢高速合肥段、北环线滁合周高速合肥段均已通车运营,西环线淮桐高速合肥段完成工程量已过半,南环线西段和襄高速合肥段完成工程量已超70%,南环线东段宁合高速合肥段完成工程量已达45%。
“项目路基和桥梁工程已完成80%,隧道工程已贯通。目前正全力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明年建成通车。”合肥交投合桐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作为合肥“大外环”的西向通道,淮桐高速合肥段建成后将大幅缩短合肥西南方向通行时间,显著提升交通效率,缓解区域交通压力。
在G312合六路(新桥大道-小庙界)项目建设现场,全线6座节点上跨主体结构已经全部贯通,施工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该项目建成后,合肥市主城区与西部组团以及六安城际之间交通的联系将明显加强,对促进区域及合六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合肥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合肥正着力推动“大外环”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构建“两环十八射多联”高速公路网。未来,随着“大外环”的全面建成,合肥将进一步加强与南京、武汉、郑州、杭州、南昌等周边城市的紧密互动,实现交通畅达、资源共享。同时,与舒城、桐城、六安、淮南、滁州等地将构建起1小时通勤圈。
水运经济持续向好
在合肥港派河港区,一辆辆新车整齐停放,滚装船忙着进行装运作业。继首艘内河汽车滚装船“航通01”成功首航后,比亚迪、大众新能源汽车分别在今年7月、8月“坐”上了滚装船,在派河港实现“一站式”出海。
以派河港为圆心,半径5公里范围内,布局了江淮汽车新港基地、蔚来汽车基地、大众新能源汽车基地3个整车基地,今年1~7月已完成滚装汽车出口5756辆。
半径10公里范围内,覆盖了全市70%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包括大众、蔚来、联宝、海尔、晶澳等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智能家电、光伏领域的龙头企业,工业总产值超7000亿元。
通过“水水中转”方式与上海港国际远洋班轮对接,对企业来说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显著提升了运输效率,也为“合肥造”加速驶向全球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
随着江淮运河全线通航,合肥港成为重要的枢纽节点,战略地位大幅提升。江淮运河自2023年开通以来,截至2025年7月31日,累计通行各类船只108706艘次,调度超4万闸次,通过船闸总吨位2.33亿吨;今年以来,共通行各类船舶36271艘次,调度闸次12340闸次,过闸总吨位7530万吨。
港口吞吐量是外贸活力的“晴雨表”。今年以来,合肥市港口持续开足马力,开辟内河汽车滚装航线,港口吞吐量再创新高,水运经济持续向好。
目前,合肥港常态化运行合肥至上海、洋山、南京等6条集装箱直达航线,实现外高桥港区“天天班”、洋山港区“隔天班”;深入推进海事监管互通互认合作,助力“新三样”货物水路运输降本增效,2025年1~7月共出口1619标箱,较去年全年增长613%。
从航空到铁路、从公路到水运,在合肥,一幅立体化、智能化的交通图景加速铺展,为城市能级跃升注入强劲动能。(余佼佼 甄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