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魅力长三角 >> 资讯频道 >> 关注长三角

一张创新券串起产学研“黄金链”

嘉兴关注长三角2025-09-28 来源:嘉兴日报阅读:161868

昨天,在位于嘉善经开区的浙江星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一根根碳纤维丝经编织、复合、热压等环节后,在高温模具中压制成泛着细腻哑光的碳碳板——厚度仅2毫米,长度达2米。这批超薄、超轻、超高强度太阳能电池承载板,成功替代国外同类产品,成为长三角光伏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而在80余公里外,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内,俞鸣明教授正在通过视频电话,对星辉新材产品进行技术指导,经工艺验证、中试和量产后,将成为企业新一代王牌产品。

这场已持续五年的跨省合作,缘于一张长三角科技创新券。

2019年,怀揣着实业梦想的曾国伟凭借多年从事光伏材料贸易的经验,成立星辉新材,进军碳纤维材料生产研发领域。当时,恰逢光伏产业快速发展,企业享受到了一波红利。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居安思危,并敏锐地捕捉到国内“高强度碳碳复合材料”市场机遇。

彼时,我国在碳纤维材料民用工业领域技术尚不成熟,所需要的碳纤维热场材料几乎全靠进口。

“当时企业要向国外购买,限制条件很多。”如何破解国外对这一领域“卡脖子”的困境,成了曾国伟心中的执念。

要进行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谈何容易!星辉新材缺技术、缺人才、缺经验,更缺资金,一旦失败,就前功尽弃。

了解到星辉新材的困境后,嘉善县科技局与嘉善经开区相关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介绍长三角科技创新券的使用细则,并通过创新券通用通兑平台,为企业匹配到长三角优质科创资源——上海大学(浙江)高端装备基础件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上善院”)。

一张券,连通了嘉善与上海,让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跨越区域“牵手”,汇聚成一股协同创新的强大势能。

2022年,由上善院牵线,星辉新材与俞鸣明团队共建研发中心。俞鸣明团队成员每周驱车从上海大学来到星辉新材,与企业工程师合力攻坚。双方通过反复试验、调试,最终突破了高温形变控制等技术难题。

次年5月,在俞鸣明与公司总工程师朱海翔的共同见证下,第一片厚度为6毫米、长度可达2米的碳碳承载板成功下线,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双方这次项目攻关命名为“盘古”,就是取其“盘古开天地”的寓意。碳碳承载板的成功量产,为企业打开了进军高端碳碳复合材料的新天地。通过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星辉新材为该40万元的研发项目申请了支持。根据政策,创新券可兑付合同金额的50%,项目履约完成后,企业成功兑付20万元。“这张券节约了研发成本,效率也大大提升。”朱海翔说。

如今,伴随着合作的深入,上海大学在星辉新材设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每年都有上大学生来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迭代技术,薄壁碳碳板的厚度也从最初的6毫米降至2毫米。

对于星辉新材来说,这次合作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还带来了意外收获——上海大学主动将他们推荐给了上海的一家碳纤维复合材料使用商,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的跨省对接。

“一张创新券,不仅帮我们跨过了技术门槛,更让我们融入了长三角的创新生态圈。”尝到协同创新成果甜头的曾国伟,陆续又与中南大学、东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研发力度不断加大——每年以超过总销售额6%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去年这一占比更是高达7.66%。截至目前,企业已累计斩获各类专利95项,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荣誉称号。短短三年间,星辉新材已连续申请三轮科技创新券,累计抵扣科研费用约90万元。

眼下,星辉新材与东华大学合作的高端半导体抗自发热项目即将投入生产,看着新改造的生产线,朱海翔信心满满:“通过与高校深入合作,我们已经成功进入光伏、半导体等行业领域,还将向航空领域进军,不断开辟新蓝海!”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