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中国经济版图,长三角地区是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从2018年成为长三角“家庭成员”以来,我市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的机遇,以“上进生”的奋斗姿态创造性开展工作。2024年人均GDP8.9万元,为长三角平均水平的63.8%,较2018年提升14.5个百分点;为安徽省平均水平的107.6%,较2018年提升9.4个百分点。
“如何进一步加强等高对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上,面对省委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创新之问”,我市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找准国家所需、周边所求、池州所长的结合点,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在等高对接、协同联动、互联互通、共保共享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聚焦对标先进
在等高对接上求突破
浙江省湖州市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安吉县凭借一竿翠竹撑起了百亿产业。池州拥有竹林400多万亩,万亩以上竹林乡镇24个,竹产业资源富集。借鉴安吉竹产业发展经验,池州坚持科技驱动“竹矿”开发,建成全国最大的竹签、竹筷、竹吸管三大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成为首批省级“以竹代塑”应用推广试点市,并牵头制定全球首个“以竹代塑”类产品ISO标准。
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也是对标学习的先行者。近年来,池州高新区通过与浙江泰顺经济开发区交流合作,大力推进“管委会+公司”改革,不仅“闯”进省级以上开发区前10强,还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同时,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池州经开区、东至经开区也分别与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松江经开区、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建立结对关系,在理念、机制、产业、营商环境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接轨。
重点对标浙江省湖州市开展对接交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城市更新、绿色矿山转型等一批学习成果转化落地;围绕产业、农产品供需、城市治理等10个重点领域,持续深化与上海市长宁区战略合作;推进贵池区与浙江杭州萧山区、东至县与浙江嵊州市、石台县与浙江龙泉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选派699名干部赴沪苏浙挂职锻炼……近年来,我们以“近水楼台”的便利,全面开展对标沪苏浙学习提升行动,全方位推动思想观念、制度环境、政务服务与沪苏浙等高对接,一些好经验、新理念正在落地转化。
一体化发展不仅可以带来资金、项目等看得见的成效,更重要的是可以带来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国际化的视野、市场化的思维。“目前,我市在对标学习沪苏浙的工作机制、效率和质量、深度与广度方面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晓峰表示,“十五五”期间,我市将建立健全覆盖“市—县—园区”的对标学习沪苏浙工作机制,持续加强与湖州市、长宁区合作交流,持续实施干部人才赴沪苏浙实践锻炼行动,推动各县、区进一步明确1个沪苏浙对标学习对象,推进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跨省合作共建,深度融入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促进学习成效转化为实际项目和政策行动,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聚焦融圈进群
在产业协同上求突破
2024年6月,协氢新能源在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的生产基地正式投产。这家来自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生产大功率风冷氢燃料电池和氢能无人机。
“我们落户池州,主要看中这里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承接潜力、上下游链条优势。”企业总经理韩兵表示,池州生产基地预计2025年产值突破2亿元。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让池州加快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分工体系。近年来,我市围绕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绘制“招商路线图”,积极从上海、苏州、南京等地引进培育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吸引宝镁轻合金等一大批重大项目落户池州。2018年以来,全市共引进沪苏浙地区亿元项目1194个、实际到位资金3107亿元。
如何用好长三角先发地区高校、人才、技术、产业等优势?2023年底,池州通过建立“科创飞地”,在上海松江创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池州科创中心,打造池州在沪的研发创新、产业孵化、招才引智和开放交流中心。截至目前,中心入驻企业33家,招引产业领军人才14人,高层次人才团队3个,初步形成“研发在上海、生产在池州,引才在上海、用智在池州”的协同模式。
安徽省镁基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江南轻合金研究院挂牌运营,平天湖半导体产业研究院落地,镁基固态储氢及其关键材料产业联盟成立,安芯电子、艾可蓝等创新型领军企业在沪苏浙地区设立科研中心……2018年以来,我市抢抓产业链重构机遇,瞄准新兴产业技术高端环节和关键节点,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打造科研转化平台,推动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省级创新平台134家,成功获批安徽省创新型城市。
“ 当前,池州在省际合作平台能级、政策协同等方面仍有短板和不足。我们将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重点提升松江科创中心、江南航天城等平台能级和影响力;加快打造长三角重要休闲康养目的地,瞄准银发经济、宠物经济、亲子经济等细分市场,推动一批标志性文旅康养综合项目落地;积极融入合肥、南京、杭州都市圈,承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杭合创新带产业资源。”李晓峰认为,“十五五”期间,要实现池州产业协同新突破必须从这三个方面下功夫。
聚焦双向链接
在互联互通上求突破
9月12日上午,G1447次列车驶入九华山站。这趟从杭州西出发的高铁,仅两个多小时便将长三角的游客、投资者带到池州。池黄高铁开通后,杭州花姐食品创始人沈花,便在青阳县建立黄精基地,开发黄精养生产品,因原料正宗、物流便捷,市场供不应求。
池黄高铁的开通运营,拉近了池州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的时空距离,加速了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流动,极大丰富了长三角地区群众的“生活圈”“旅行圈”“朋友圈”。今年以来,九华山站累计发送旅客超54万人次,其中70%以上来自长三角。
8月27日,池州长江公铁大桥4号主塔中塔柱顺利合龙,标志着主塔竖向“成长”完成阶段性跨越。市发展改革委铁路建设协调处副主任吴孟秋表示,池州长江公铁大桥是合肥至温州高速铁路通道的控制性节点工程,项目建成后将强化合肥都市圈城市联动发展,推动沿线地市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19年,池州长江公路大桥通车运营;2022年,德上高速池祁段正式通车;2024年,九华山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完工……近年来,我市以交通互联互通为突破口,紧紧围绕高质量交通一体化发展需求,努力成为长三角与中部地区交汇的重要节点。
交通一体化是长三角互联互通的基础。放眼未来,我市将发挥“公铁水空”立体交通优势,加快融入“高速上的长三角”,全面推进S40宁枞高速池州段、S36宣东高速石台至东至段建设;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开工建设合池高铁,加速推进池宣高铁、池九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融入“航道上的长三角”,推动九华旅游码头改造提升,促进沿江五市长江岸线港口资源共建共享,联合谋划面向沪苏浙的物流专线;融入“翅膀上的长三角”,适时推进九华山机场临时对外开放直航包机和口岸临时开放。
聚焦民生福祉
在共保共享上求突破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我市立足良好的生态本底与资源禀赋,打造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和重要休闲康养地,吸引长三角游客来池观光旅游,推进长三角地市职工疗休养互认互送,共接待长三角地市职工来池疗休养1.4万余人,灵秀九华山、诗意秋浦河成为长三角职工的“疗愈胜地”。
除生态旅游资源联动共享外,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温暖触角还在不断延伸。176项高频政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助企业群众跨区域办事;11家医院与长三角29家高水平医疗机构合作,成立30个名医工作室,池州群众家门口可享受高水平诊疗服务;10所中小学与松江10所优质学校结对共建,贵池区幼教集团加入长三角学前教育发展联盟,教师互派、课程共享成为常态……从“指尖政务”到“名医到家”再到“人才共育”,池州企业群众通过政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深度共享,真切感受到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民生红利。
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池州段)规划对接,构建皖江文化主题的水陆结合精品旅游路线;加快推进长三角(池州)新型储能产业基地项目,打造长三角能源安全保供节点;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建好池州医学科学研究院,努力打造皖南地区医学创新与转化标杆;更高质量融入长三角教育共同体,进一步加强在教育发展、合作办学、校长培养、师资培训等方面合作……立足“十五五”,推进长三角共保共享,池州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