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魅力长三角 >> 资讯频道 >> 关注长三角

乘风势正劲 踏浪高歌行

滁州关注长三角2025-10-15 来源:滁州在线阅读:180563

金秋十月,行走在皖东大地,从广袤田野到产业园区,从项目工地到生产车间,处处涌动着项目建设的热潮,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3位,综合实力位列2025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75位,4个县(市)跻身全省县域综合实力30强……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折射出滁州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与旺盛活力。

近年来,滁州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全力拼经济,聚力抓发展,努力在省内当先锋、在长三角争进位,加快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

蓄势聚力,产业动能更加强劲

承天时、秉地利、聚人和。

滁州,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身处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两圈”叠加区,这些优势孕育了非凡的机遇。近年来,滁州全力抢抓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空间资源等显著优势,将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岁月为证,数据为言。去年,滁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全国排名从2012年的第185位跃升至第85位,成为近十年全国进位最快、增速最高的地市之一。

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全市上下拼项目、拼产业、拼招商、拼环境的决心与干劲。

坚持“双招双引”月度推进、压茬攻坚,全员上阵、全线出击、全面发力,建立招商引资场景资源库、本地工业产品应用场景库,不断创新手法打法。聚焦“8+3”新兴产业链,瞄准“高精尖”、紧盯“专新特”,推动各产业链招引落地一批“压舱石”“风向标”项目,撑起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1至7月,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316个,其中“8+3”产业链项目占比超90%;新开工230个,比去年同期多26个;新投产193个,39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今年9月初至年底,滁州启动“双招双引决战决胜120天”攻坚行动,围绕“8+3”产业体系全面发力,再掀“双招双引”新热潮,为高质量发展厚植新动能。

聚焦提升产业质效,持续开展工业稳增长“五大行动”,举办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32场次,惠及企业超千家、签约金额超60亿元;新增省级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居全省第2位;新获批省级“三首”产品8个,智能家电(居)产业获评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定远盐化工、琅琊健康及休闲食品获评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项目、企业之所以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离不开当地的要素保障、服务支持。

我市持续优化“亭满意”一流营商环境,深入开展企业增值服务提升行动,上线“高效办成一件事”48项:不动产登记“信用+承诺”改革、链上企业“税链通”服务机制等4项创新举措全省推广。今年以来,全市通过“免申即享”兑现各类奖补资金9300多万元、惠及企业540多家。

逐新向高,创新活力更加充沛

在不久前落下帷幕的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我市制造业企业组团携拳头产品惊艳亮相,集中展示了我市制造业发展最新成果和前沿技术。

科技兴则产业兴,科技强则产业强。

近年来,我市围绕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加大惠企政策落实,先后出台科技创新配套政策30余项,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潜在)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进一步激活发展新动能。

2024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超1500家,居全省第三;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近3500家,总量居全省第二、增速居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百亿产业项目、特色产业集群、上市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县(市、区)“四个全覆盖”,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滁州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分别位居全国第64位、69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成果转化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我市坚持创新赋能,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举办安徽双创汇、科交会、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安大滁州研究院3个产业化项目落地滁州,与滁州本地企业的首个联合研发中心安徽大学—安徽统凌科技储能系统联合研发中心顺利揭牌。成功引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滁州分中心,精准匹配技术供需两端,累计发布产业相关科技成果4000余条,挖掘企业技术需求110余项。深化与上海市杨浦区合作,签订“科技创新券”合作协议,去年兑付创新券156万元,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滁州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组合拳”。深入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举办“星耀滁州”“人才滁州行”“星创空间”等活动,与中国科大等知名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累计与43家高校、协会建立“人才强市合伙人”关系。先后吸引境内外400多个人才团队来滁开展技术攻关,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数均居全省第二。认定市级人才团队108个,建成省院士工作站15家,全市人才总量突破90万,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民生为大,幸福底色更加厚重

老年助餐点亮幸福食光,“三公里就业圈”实现家门口就业,“一刻钟便民圈”便利群众生活……皖东大地上,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幸福图景正徐徐铺展。

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上心事”,将百姓的“身边小事”办成增进民生福祉的“温暖大事”,高质量有序推进省30项民生实事和市10件为民实事,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市紧盯这一最大民生,多管齐下打通群众就业创业“最后一公里”。实施促进重点人群就业行动,制定并执行促进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办法,着力建设三公里就业圈20个零工市场,实施放心家政行动,进一步织密就业“服务网”。

聚焦养老服务,我市围绕老年人吃、住、养三大核心需求,对重点区域进行适老化改造,以“多阶联动,多点发力”的模式,稳步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加快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建设,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城市更新,既是发展工程,也是民生工程。

以国家级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全力建设宜居宜业滁州。国家级城市更新示范片区累计完工项目27个、完成投资11.7亿元。城市更新相关经验做法被住建部推广,先后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去年位列2024中国城市宜居指数第31位、全省第一。

聚焦提升城市功能,滁城实施城建重点项目30个,会峰路跨清流河桥维修加固、校园周边交通安全整治提升、城区防洪排涝提升等一批项目完工,花园路下穿京沪铁路等项目加快建设。

看病就医,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也是民生要事。

我市全方位推进“双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会诊转诊中心建设,探索开展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让群众更有“医”靠。举办2025卫生健康人才滁州行活动,与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等长三角医疗机构共建“专家工作站”16个,全市累计获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4个、建成社区医院10家。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特困人员和低保户参保率均达100%。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机构达168家、居全省第1位。

一个个民生期盼得到回应,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开花,越来越多的“民生清单”正在变成“幸福账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