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培训多是在课堂‘坐着听’,现在更多是‘走着学’—在红色圣地感悟信仰力量,到田间地头学习振兴经验,进社区小巷体会治理智慧。边看边思考、边听边领悟,这样的‘沉浸式’学习,让我们感触更深、收获更实。”刚参加完“红色教育+乡村振兴”主题现场教学的永丰镇党员张建昌,说出了同行30余名党员的深切感受。
党员教育要提质增效,离不开机制创新与形式突破。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红色资源为引领,以“分类设点、模块教学、常态管理、多维协同”为思路,依托173个党员教育现场教学点,构建起“建、管、用、评”一体化的现场教学运行机制。通过精心打造一批立体生动、内涵丰富的“行走党课”,形成覆盖革命传统、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等多维领域的教学网络,推动党员教育从“单次体验”走向“常态长效”,真正让教育内容“活”起来、让学习效果“实”起来。
汲取红色力量,筑牢信仰之基
滁州这片红色土地上,散布着新四军二师旧址、皖东烈士陵园等二十余处红色旧址与纪念设施。如今,这些珍贵的红色印记被有机串联,成为锤炼党性的生动教材。
天长市铜城镇仙墩庙兵工厂旧址,依然回荡着80多年前兵工战士的铿锵誓言。“中国的保尔”吴运铎曾在这里带领战士们白手起家制造武器,三次重伤仍坚守一线,用生命践行“把一切献给党”的忠诚信念。
5月27日,天长市科级干部任职培训班的学员们走进这里,体验了一场“沉浸参观+情境讲解+互动研讨”的特色党课。讲解员依托历史实物还原“机床旁的党课”场景,学员们围坐在工棚遗址旁,围绕“吴运铎精神如何照进当下”展开热烈讨论,让尘封的革命故事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坐标。
“以往学党史像是‘读故事’,如今是‘走进故事’,这种的学习入脑更入心。”学员卫潘婷在参观后,主动将吴运铎的事迹整理成党课素材,打算带回单位与同事分享学习。
在定远县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1200余名新四军烈士长眠于此。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学员们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投影幕上“江淮儿女赴国难”的战斗画面与风声、松涛、模拟枪炮声交织,仿佛将人带回到那个热血奔涌的年代。如今,这里与藕塘烈士陵园串联成“党性淬炼专线”,每年接待学员超万人次,成为皖东地区党员干部淬炼初心、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
从抗大八分校的“战地课堂”情景剧,到梁明伦烈士纪念馆的“烈士家书诵读会”,滁州的红色教学点不再是静止的陈列,而是通过场景还原、沉浸体验等方式,让党员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汲取精神养分、坚定理想信念。
每个教学点均按“五个一”标准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一门以上特色课程、一份高质量讲解稿、一个主题课件、一条合理教学路线。坚持“一点一主题、一课一特色”,目前已开发32门实景课程,覆盖红色淬炼、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多个领域。每门课程还配套“案例库+课件包+讲解视频”,既讲好红色历史,也传授实践方法。
我市还规划了“半日学”“一日学”“多日学”三类教学线路,将分散的教学点串成“主题学习链”,如“党性淬炼线”“乡村振兴线”“文化传承线”“治理创新线”等,精准匹配不同领域、不同批次党员的学习需求。
为避免“学用两张皮”,课程设计强调“党性+实践”双融合,设置“看、听、议、评、用”全流程环节。每个教学点每年开展不少于5次案例研讨,形成“研讨—总结—应用”的闭环机制,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能力。
截至目前,我市依托教学点矩阵,借力“行走党课”,累计开展教学330余场,覆盖党员3.2万余人次。越来越多的红色资源、振兴实践、治理经验正转化为党员教育的“鲜活素材”,使每一个教学点都成为培养高素质党员的重要阵地,为皖东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红色动力。
深耕乡村一线,解锁共富密码
“乡村振兴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关键要让党员走进乡村现场,看变化、学经验、找方法。”市党员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课堂直接搬到乡村振兴第一线,精选11个产业发展教学点,推出“人居环境整治”“村企联建”“共富工坊”等实景教学模块,帮助党员提升带领群众致富的实际本领。
全椒县二郎口镇广平村的“乡愁课堂”,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缩影。
在西墅别院,非遗传承人手持彩绸,伴着民乐旋律表演传统舞蹈《八朵云》,唱词中娓娓道出广平村如何从“空心村”到“网红村”。乡愁记忆馆内,老式缝纫机、煤油灯、农耕工具等老物件静静陈列,附着村民手写的“物件故事”,质朴文字中流淌着岁月的温度。学员们在参观后,围绕“如何让乡愁文化焕发新生机”展开讨论,碰撞出乡村文化振兴的新思路。
“广平村把旧剧院改造成文化礼堂,每月举办非遗展演,去年吸引游客1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超过30万元,这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全椒县委党校教师陈云在点评中说道。
来安县耘泰现代农业产业园,则展示了产业振兴的“智慧路径”。
作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这里构建了“绿色(有机)稻米种植+加工+销售+文创+研学”的全产业链模式。7月21日,来安县基层党员服务能力提升班的学员们走进产业园:在智慧农业展馆,通过物联网终端实时查看6000亩稻田的土壤湿度、温度和病虫害情况;在加工车间,亲眼见证稻米被制成米糕、米酒、稻壳画等高附加值产品,效益提升3倍以上。
“以前觉得农业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靠科技和全产业链经营,一亩地能产出三亩地的效益!”水口镇新河村党总支书记倪荣政在参观后,立即与产业园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引进有机稻种植技术,带动村民共同增收。
产业园推行的“村企联建”模式,不仅破解了村集体“无产业”的困境,还直接带动500户农民实现增收。在“稻花乡”共富工坊,1000平方米的农业科技培训中心每月开设2期培训班,邀请农技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授课。目前已培育“新农人”86名,其中很多人已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走进治理现场,共绘善治图景
“基层治理的难点在哪里,党员教育的重点就放在哪里。”在“行走党课”的设计中,我市精选12个基层治理教学点,通过“实景观摩+流程模拟+经验提炼”的模式,把社区治理的有效做法转化为可学可用的实操指南。
琅琊区龙池社区作为基层治理教学的标杆现场,以“社会组织孵化和志愿服务联动”为主题,打造了参与感强、实效性高的实践课堂。
2025年8月,琅琊区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的学员们在这里开展模拟实训,大家化身“社区合伙人”,分组认领角色、实战模拟:有人扮演带来资源支持的“商企合伙人”,有人担当协调场地服务的“物业合伙人”,还有人变身负责动员居民的“社群合伙人”。围绕“楼栋花园共建”“老年手机课堂”两个真实项目,学员们从预算规划、资源整合,到落地执行、效果评估,完整演练了社区项目的全流程。
作为注册志愿者占比15.8%的“志愿型社区”,龙池社区还自主研发了“汇志龙池”志愿服务积分系统。模拟结束后,学员们现场为完成的公益任务分配激励积分,亲身体验“公益可记录、付出有回报”的良性机制,对志愿服务的可持续运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十几张藤椅围成一圈,学员们分别扮演社区干部、业委会成员、居民代表和物业代表,展开一场热烈而真诚的协商。住在高层的老人诉说出行难,住在低层的住户提出采光噪音忧虑,物业公司分析实施成本,社区干部引导各方寻找“最大公约数”。在凤阳县如意社区,一场围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模拟听证会正在“议事长廊”中进行。这是今年8月,凤阳县基层党员治理能力专题培训班学员首次体验的实操模拟课。
“过去总觉得协商就是开会表决,真正换位后才明白,关键是要听得进不同声音、找得准共识基点。”刚参加完模拟的月华社区党总支书记马一凡感慨道。如今,如意社区已将“实景议事”延伸至停车管理、环境整治等多个治理难题,让学员在开放、沉浸的氛围中,真正掌握“倾听-协商-促成”的一线工作方法。
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有带着烟火气的实践。在“行走党课”的基层治理课堂上,学员们通过角色代入、实景操作、闭环演练,实现从“被动听讲”到“主动解题”的转变,把一线治理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操能力,为基层善治持续注入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