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当阳光照进位于嘉兴经开区塘汇街道的浙江禾欣控股有限公司研发楼时,集团下属禾欣新材料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洪斌正蹲在实验室操作台旁,手里捏着块巴掌大的合成革样品。他用指尖蹭了蹭样品表面,又翻过来对着光看了看,嘴角隐含笑意说:“你瞧这皮革,花了3年多才搞定,现在严丝合缝的。”在他身旁,一堆贴着“2021.03试错”“2022.07改进”等标签的废样堆得老高。
而在研发楼旁的生产车间内,自主研发的配套生产线上,这款新型合成革正成卷出产。资深技工孙利站在设备前认真地观察着、记录着。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兼具有机硅和聚氨酯优异性能的新型合成革可广泛用于服装、箱包、家居等行业。产品已连续两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并逐步打入越南、土耳其、墨西哥等国际市场。
反复推倒重来,像跑一场马拉松
长期以来,材料界始终面临着一项关键技术瓶颈:聚氨酯质感柔软但没有易去污功能,有机硅易清洁却触感偏冷硬、附着力不足。实现二者结合,成为行业多年未解的“界面难题”。
“问题不在材料本身,而在于复合的分子逻辑。”在禾欣新材料,研发团队早就清楚地意识到,传统采用胶黏剂进行物理拼接的方法并不可取,界面应力会导致分层脱落。面对当时业内已有部分企业将不成熟产品推向市场,他们并未盲目跟风,而是下定决心死磕“界面难题”,拿出“完美成品”。
他们一方面与被誉为“皮革黄埔军校”的陕西科技大学加强合作,从原理层面突破;另一方面组建企业内部专项小组,持续探索化学键结合方式。
“集中攻坚那段时间,我们团队几乎日夜驻扎在实验室里,与陕西科技大学的学术团队保持紧密联系,他们提出可行性方案,我们进行实验室研发,反复推倒重来、反复检测验证。”回忆这个过程,洪斌坦言“有点像在跑一场不知终点在何处的马拉松”,无数次以为已经抵达,却总被现实告知目的地还在前方。
从最初无法黏合到黏合后并不紧密,再到以为紧密却极易脱落……一次次失败并没有让禾欣新材料研发团队选择放弃。他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断尝试在聚氨酯和有机硅间寻找“实现分子级交融”的新路径。
努力终得回报:当两种材料通过创新技术如“榫卯”紧密咬合并经检测不易分层脱落时,已奋战了上千个日夜的团队成员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们,终于‘死磕’成功了!”
打通新路径,穿越“死亡之谷”
实验室里的突破,只是新材料走向市场的起点。从样品到量产,横亘着工艺适配、稳定控制、成本优化等多重挑战,这一阶段常被业界称为“死亡之谷”。
在禾欣控股,一支组建于20多年前、以40余名资深技工为主要成员的中试团队,致力于打通从克级样品到吨级产品的转化路径。这些老师傅虽不深谙分子式,却能以指尖感知浆料黏度,凭肉眼识别涂层色差。模拟量产环境,他们实时调整温度、压力等参数,将生产经验转化为工艺标准。
禾欣新材料的这款新型合成革样品,也经历过这个环节。时至今日,洪斌依然清晰地记得在中试线上与老师傅们的无数次“绞尽脑汁”:明明在实验室里“很完美”,到生产线上却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是融合度不够,就是稳定性不足,还有少量瑕疵无法忽视。
生产线上的“不完美”,让禾欣新材料研发团队再次开启攻关——这次,他们“盯”上了生产设备。“压力不对,那就重设!温度不够,那就重调!”在老师傅们的帮助下,他们最终找到“最优解”——一整套适合新型合成革的自研设备生产线,独一无二的参数设置和工艺流程。
看着生产线上成卷吐出的成品,洪斌感慨万千: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要经历万般坎坷,但也正是这“千难万险”成就了最终的突破和成功。
如今,在禾欣CNAS实验室内,这款新型合成革还在同步经历耐磨、耐刮、耐污等30余项严格测试。高倍率显微镜下,研究员抽样记录数据,推动产品持续优化。“研发—中试—检测”的闭环,让禾欣控股成为不少国际品牌的“免检供应商”。
用品质说话,实现“后发先至”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是一条必经之路。新型合成革在成功突破技术壁垒、实现稳定量产后逐步推向市场,而它带来的行业冲击力也清晰可见——
此前,高端高防污聚氨酯合成革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每米价格高达160元;实现国产化后性能完全不输进口,产品价格却降了一半以上。同时,当市场对同类“先发”产品质量生出质疑时,禾欣控股实现“后发先至”,以过硬的产品品质赢得市场认可。
2024年,在产品通过专家鉴定后,禾欣控股成为继美国陶氏后全球第二家掌握该技术的企业,并成功进入国内手机与汽车头部企业供应链。
避免低端同质化竞争,打破长期被海外垄断的局面,禾欣控股以独特创新模式成长为中国合成革领军企业。在这里,研发楼内的楼层分布图正是企业突围的核心逻辑:集团设立研究院,由总经理兼任院长,统筹推进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战略规划与资源调配;研究院下设汽车新材料、超纤基材、绿色聚氨酯等7大专业平台,形成分层协作、系统作战的研发网络。
“一款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绝不是单一部门能独立完成的。”在公司总经理沈连根看来,从基布设计、化工合成、成品复合到回收材料,公司已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研发闭环。截至目前,禾欣控股已累计实现自主研发产品数量超100多项,其中成功转化并实现量产产品占比达9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就在沈连根说话间,在禾欣控股的生产车间内,一卷又一卷高端合成革产品下线,铺展出中国制造不断向上突破的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