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魅力长三角 >> 资讯频道 >> 关注长三角

浙北深水良港加速冲刺“千亿大港​”

嘉兴关注长三角2025-08-11 来源:嘉兴日报阅读:165700

近日,嘉兴港独山港区两大核心工程——B13/B14多用途泊位与A5/A6液体散货泊位同步通过交工验收。

前者是3万吨级集装箱及件杂货枢纽,后者则是5万吨级液体化工品专业码头。

作为浙北地区唯一的深水良港,独山港今年新增泊位已达8个,外海生产性泊位总数攀升至2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占比近80%。

两大动脉同步贯通

在独山港绵延的海岸线上,B13/B14泊位与A5/A6泊位如同新嵌入的活力心脏。

B13/B14泊位项目总投资8.03亿元,建设规模为两个3万吨级泊位,水工结构却按5万吨级标准打造,展现出超前视野。项目年综合设计通过能力达185万吨,在后方陆域188.8亩的土地上,仓库、堆场与辅助建筑已整装待发。

而3公里外的A5/A6液体散货泊位项目更显恢宏——13.4亿元投资打造的双泊位枢纽,每个泊位可容纳5万吨级巨轮或两艘千吨级船舶并靠。18.8万立方米的库区罐容如同巨型“化工血液库”,507万吨的年吞吐能力让甲醇等液体化工品流通效率迈上新台阶。

八大泊位重塑港口能级

随着本次双泊位竣工,独山港的年度建设“进度条”再次刷新——

海河联运示范工程全面发力:包含A5/A6、B21/B22、B25/B26及独山二号港池的超级工程,以58.6亿元投资布局6个5万吨级外海泊位与21个内河泊位。

智能码头引领产业升级:B25/B26泊位去年10月投用,70万标箱年处理能力叠加全自动化桥吊,实现“外海—堆场—内河”无人化联动。

内河网络突破瓶颈:二号港池21个泊位试运营,打通海河联运“最后一公里”。

至此,独山港2025年新增的8个泊位已全部投入使用,总设计集装箱吞吐能力达220万标箱,货物吞吐能力提升至1500万吨。 

深水良港的智能化跃迁

作为浙北海岸线稀缺的深水良港,独山港正将地理优势转化为技术胜势。

在B25/26泊位现场,3台全自动化桥吊巍然矗立,61吨起重能力与30米起升高度彰显硬实力。

而更关键的“智慧大脑”——宁波舟山港n-TOS+iECS“双芯”系统已植入码头神经,视频视觉与激光雷达构建的数字网络,让堆场龙门吊与内河轨道吊实现无人化作业。

“双芯智慧系统带来的是装卸效率质的飞跃。”工程师在控制中心演示道,“利用同一界面调度外海巨轮与内河驳船,物流成本大大降低。”

“我们也部署了DCS+SIS系统。”A5/A6泊位建设方项目负责人钟佳伟介绍,“DCS系统作为工业控制大脑,集成激光靠离泊、缆绳张力监测等子系统,实现船、岸、人的无缝衔接,大大提升船岸对接与卸货速率。SIS系统作为负责安全联锁的卫兵,与DCS系统形成互补,在确保自动化的前提下又夯实了全过程的安全可靠性。”

千亿大港驱动区域经济

港口能级跃升的背后,是平湖“大港梦”与嘉兴“海河联运枢纽港”战略的共振。

随着A5/A6泊位罐区投用,嘉兴液体化工品吞吐能力显著提升,不仅可以通过管道直接将液体输送到新凤鸣等附近企业,而且服务范围可覆盖长三角2000余家化工企业。

而B13/B14泊位定位于“公用物流平台”,将为卫星石化、独山能源等临港巨头企业提供专属物流通道。“我们可以辐射周边50公里范围内有需求的建材企业。”浙江独山港海陆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家艺介绍。

平湖独山港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办公室产业科科长李月萍告诉记者,预计11月实现码头开放,届时可停靠外轮。

当29个外海生产性泊位串珠成链,浙北这片曾经的滩涂之地,正以每年亿吨级的物流能量,托举起长三角的“黄金水道”梦想。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